秦博勇: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20-05-25 21:26 来源: 中国审计报
调整字体

  原标题: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审计署副审计长、民建中央副主席秦博勇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审计署副审计长、民建中央副主席秦博勇就带来的关于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案接受了记者专访。

  秦博勇表示,分级诊疗制度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专业化医疗的过程,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分级诊疗制度是需要重点突破的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一。

  “然而,老百姓‘有病去大医院’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医疗格局尚未形成。”秦博勇认为,出现这种现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低,老百姓信任度不高。基层医疗机构是分级诊疗的首诊机构,其作用至关重要。但现阶段,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高水平医务人才匮乏,药品配置不足,设施和环境较差,医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老百姓的就诊意愿较低;而大医院“人满为患”,大多数专家都在忙着治疗头疼脑热的“基层病”,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二是大医院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向下转诊动力不足。目前,大医院的日常运营主要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如果大医院不看常见多发病,或者将病情较轻的患者转至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只集中诊治疑难危重专科病,就必然导致收入减少,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因此,一些双向转诊的地区会出现“上转容易下转难”的情况。三是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医保报销差异不大,引导效果不明显。现行的医保制度中,虽然有针对分级诊疗制度规定的医保政策,但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差异不大。

  “与大医院相比,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没有较大优势,引导老百姓基层就医的作用有限。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老百姓宁愿花更多的钱去大医院就诊。”

  对此,秦博勇建议,在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双向转诊,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引导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应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激励性薪酬体系。同时要通过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医学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此外,还要建立完善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交流培训,构建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帮扶合作机制。

  二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条件。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必要的医疗设施,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适度放宽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范围,拓宽购药渠道,完善药物目录,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为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服务提供有效支撑。

  三是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建立有效转诊机制。首先要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制定严格统一的转诊制度,确保转诊工作有序开展。其次要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与合理的转诊补偿机制。再次要建立健全分级诊疗考核机制,由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对各级医院的分级诊疗工作开展督查。

  四是进一步发挥医保政策的引导和保障作用。适度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报销比例差距,对于基层首诊且按照分级诊疗程序转诊到上级医院的病人,优先治疗、住院,增加报销比例,以此规范患者的就医习惯,合理、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来源:中国审计报

  【编辑:熊展平】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