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土 绿色家园——张家界脱贫攻坚驶入快车道
张家界,这个以奇峰怪石、秀丽山水著称的旅游城市,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前,还是老少边穷地区。不止如此,八十多年前,这片土地还孕育出深厚的红色基因,在波澜壮阔的长征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现在,张家界的人民又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向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进军。
红色故土,伟大长征,开国元帅
在所有的长征故事里,翻雪山、过草地、渡金沙江,最耳熟能详。这些艰苦卓绝的历史印记,刻画着当年红二、红六军团史诗般的长征历程。当年红二、红六军团集结出发踏上长征路的出发地桑植县,也在战火中见证了向大西南进军的伟大时刻。不仅如此,位于湖南西北边陲、隶属张家界的桑植县,也孕育出戎马一生的开国元帅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八十年前的桑植县苦穷不堪,在“两把菜刀闹革命”起家的贺龙元帅的号召下,成为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地。贺龙在此领导了两把菜刀起义、桑植起义,3000桑植儿女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前前后后共有168名共和国将军在此浴血奋战。
这是一片红色故土。据当地人介绍,当年追随贺龙元帅投身革命的五千多桑植儿女,在枪林弹雨之后,活着回到故乡的寥寥无几。八十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留在采访团面前的是静默的贺龙故居和当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出发的旧址。岁月的风霜让这些遗迹染上了历史的气息,简单朴素的陈设诉说着当年的千难万险。
遥想1935年11月19日,在圆满完成党中央交付的策应任务后,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统一领导下,从桑植县集结出发,踏上西进征程。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壮山河,又是怎样的豪情壮志。长征途中,他们斩关夺隘,抢渡溧水、回旋乌蒙山、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36年10月22日在宁夏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伟大长征。
绿色家园,旅游立市,脱贫攻坚
三十多年前,张家界还是一个相当贫困的地区,远不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旅游名城。三十多年前旅游立市的转折,打开了张家界全新的未来。如今,在国家统一的战略部署下,张家界发扬长征精神,打响全面脱贫攻坚战。
据介绍,最新统计显示,张家界目前还有18.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2.9%。面对这样的脱贫现状,张家界市没有退缩,今年,他们给省政府签订了减贫责任状:47479人减贫,146个贫困县退出,武陵源区整区脱贫摘帽。
对于熟知张家界的人都知道,今年要实现整区脱贫摘帽的武陵源区正是张家界的核心旅游景区。据区扶贫办领导介绍,在旅游开发之前,武陵源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地处湘西北,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的“三不通”让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这些年,武陵源区把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方针,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抓脱贫致富,不断拉长产业链,以旅游反哺扶贫,取得显著成绩。
今年,武陵源区在精准扶贫上继续发力,以贫困户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十项行动”,力图通过实施“安居工程、教育培训、医疗救助、政策兜底”4项行动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项行动辐射贫困人口受益,通过实施“发展产业、集体经济、生态补偿、劳务输出”4项行动促进贫困户增收。“十项行动”全面涵盖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户通过1—2项行动帮扶即可脱贫,极少数条件十分差的贫困户通过5—10项行动帮扶也可脱贫。
同时,武陵源区将精准扶贫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依托山行水势和田园风光,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特色乡村,部分乡村已转型成为外地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一幅崭新的新农村画卷逐渐铺开。
“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真扶贫,又要扶真贫。”武陵源区的扶贫办领导对此深有体会。“首先,要解决他们衣食住行这些温饱层面的贫困,接着,必须给他们拓开继续发展的可能,各项公共事业像修路、通网等必须跟上,然后,必须给村民们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出路,这样村民才能有长久的脱贫可能,才能避免因各种原因引发的返贫。”
一条清晰的扶贫脱贫路呈现眼前。在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下,武陵源区今年的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责编: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