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一线城市,武汉要打破自我设限丨长江评论

2019-09-23 20:31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杨于泽
  对于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来说,建设新一线城市,必须胸怀中国、胸怀世界,打破自我设限,敢于到世界去找自己的定位。
  武汉地处内陆,不少武汉人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内陆意识,习惯于自我设限、自我矮化。说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总有人说“不能比”。所谓“不能比”,一是指起点、现状不能比,二是指在中央决策中的分量不能比,三是指能够获得的优惠政策、资源配置不能比。


  杨泗港长江大桥犹如一条出水“金色巨龙”一般横跨汉阳武昌两岸。记者任勇 摄
  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实力版图变动不居,城市发展一切皆有可能。深圳原来是一个小渔村,但经过40年锐意进取,现在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广州,直追上海、北京。已经有人预言,深圳将有希望超越上海,成为一座以创新为特征的世界级城市。另一个案例是苏州,这个昔日的江苏古城、旅游城市,2018年以GDP18597亿元居全国城市经济规模第七,超过省会南京,也领先成都、武汉、杭州,创造了一个“地级市”的发展奇迹。


  光谷广场综合体主体结构完工。记者李永刚 摄
  电影《哪吒》有句台词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也适用于城市。如果说中国城市的发展一度倚赖于中央给政策、项目、资金等,发展到今天,城市发展更大程度取决于自身创新能力。深圳长期被定义为经济特区,但现在特区不特,深圳能够成为中国的“创新之都”,更多的是靠其体制机制创新能力、资源配置的创新能力、营商环境创新能力。低估城市“后天努力”,就不能解释沿海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上的差距。


  中国首款!这种64层闪存在光谷量产。资料图
  武汉由内陆意识而产生一种“命定论”,乃至于乐天知命、安于现状,这对武汉改革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内陆意识往往看到自己在地理、国家开发梯度上的不利因素,而忽视了城市本身的能动性。在发展目标上,人们有一种二流意识;在改革开放上,人们不敢想、放不开;面对与沿海地区、一线城市的差距,既有无可奈何,更有甘居人后。结果就是一些人缺乏冲劲闯劲,遇到困难容易打退堂鼓,平庸也显得合情合理。


  光谷金融中心。资料图
  这几年武汉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表现亮眼,根本原因就在于打破城市发展“命定论”,给自己一个更高的发展定位,锐意创新促发展。武汉曾经在中国称“大”,这就是武汉发展的巨大可能性。现在武汉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化”大武汉的目标,首先是确立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摒弃了自我矮化、自我设限。更高的目标、更高的定位,激发了武汉创新创业的潜能,为复兴大武汉拓展了想像空间。


  资料图。记者周超 摄
  现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已经展开,老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纷纷在招才、营商环境等方面放出大招。武汉是一个“老贵族”,又是实力派,说到长远目标,必须有一个较明确的世界定位,而不是在副省级城市里排第几、在新一线城市里争高低。当然,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做到中国一线必定是世界一线。
  【编辑:朱曦东】
  (作者:杨于泽)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