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快建设新一线城市|武汉一周
长江网记者刘功虎 郑汝可 华智超
前不久,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调研武汉市,提出武汉要充分发挥主中心作用,加快建设新一线城市,在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对标先进城市,正视自身长项短板,加快建设新一线城市,当好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引擎,成为武汉当下一道紧迫的课题。
“一线”意味着“一流”,代表了国家前沿、高度与深度
武汉市城市天际线的高度在不断增长。 记者陈卓 摄(资料图)
何为“一线城市”,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明确的“官方”标准。从社会认同看,中国大陆城市中,公认的一线城市,一般是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座城市,在国内外不少城市排行榜单中,往往占据了大陆城市的前四位。
如果把北上广深作为尺度,“一线城市”是指在全国社会经济和创新版图中处于头部地位,具有发展主导作用的大都市。这些城市,其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商业都出类拔萃,综合实力领跑群伦,往往有着持续而强大的全国辐射力、带动力。它们不单是经济数据亮眼,更多地代表了国家“前沿、高度和深度”。
7月10日,武汉至纽约开通直航,图为首航班旅客开始登机。记者詹松 摄(资料图)
而“新一线城市”,是媒体根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综合评比的一个名单,2013年推出后迅速流行。进入新一线榜单的城市每年15个,或为直辖市,或为区域中心,或为经济发达省会,或为沿海开放城市。7年来武汉一直稳居名单前列,今年第四。
“一线”意味着顶尖、第一流。体现在前沿性,一线城市往往是一个国家最先进、最前沿的事物、观念的诞生地和策源地,几乎无时差地与世界一流水平同频共振;体现在高度,一线城市是代表国家创新创造最高水平的输出地,既指领先世界的尖端高新技术,也指引领未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体现在深度,是指一线城市实力雄实、根基深厚,是能够源源不断生产前沿和高度的丰沛力量,是地球夜晚灯光最亮也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经济活动、与世界联系最频繁最密集的地方。
光谷未来科技城。记者李永刚 摄(资料图)
对标北上广深,武汉有长项。如光纤光缆光电器件产量全国第一,激光加工装备制造实力全国第一,建成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数量全国第一,承担8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作为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GDP破万亿的城市,武汉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对标北上广深,武汉短板也很明显。体现在GDP总量上,经济块头还不够顶尖,从区域中心到全国中心还有长路要走,开放体系、人才吸引力等尚需巩固提高,等等。
差距就是潜力。身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认同,武汉被归入新一线城市而非一线城市,是当前自身综合实力的客观反映。
街道口—广埠屯科创金融走廊。 记者陈卓 摄(资料图)
新一线体现在“新”上,不能只是跟着一线身后跑
与“新一线城市”接近对应的正式提法,或许要数“国家中心城市”。后者最早在2005年由当时的国家建设部提出,2010年初明确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最近3年国家发改委又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对于武汉,国家勾勒的“路线图”如下: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全面提升现代制造基地、服务高地、创新源地、开放平台功能,强化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拓展沿江发展新空间,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国际军体组织官员在武汉。(军运会翻译中心供图)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要成为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武汉要发挥核心作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武汉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汉要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
新一线体现在“新”上。历史地看,一线城市之为一线,既是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有“时势造英雄”的一面。今天,经济日益全球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与此同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时转势移,武汉建设新一线城市,就要牢牢把握住“新”,把握新的时代机遇,体现新的时代特征,承担新的发展使命。
9月22日,武汉颁发全球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记者邓志鹏 摄(资料图)
新一线城市不是1.5线城市,不是相对于北上广深在城市位阶上低一些的城市,也不是要取代现有的一线城市。武汉建设新一线城市,就是要成为一线城市。中国国土之广,市场容量之大,发展之强劲,“装得下”也需要更多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并非同质的,我们建设新一线城市,不能只是跟着跑,对标一线并不意味着在传统一线城市划出的赛道里跟跑或并跑,而需要在某些方面实现领跑、承担自己独特的发展使命。在这个意义上说,新一线城市不仅指时间之新,是新晋的一线城市,更指发展内涵之新,划出新的赛道。
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意见,强调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4大板块为基础,促进我国区域间融通发展。武汉被赋予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城市大致同等的战略地位,从中或许更可以看出这座城市之于全国、之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分量。
“新一线”贵在求新图变,新思维开出新天地
建设新一线城市,肯定不会与传统一线城市的路径一样。新动能、新经济、新人才……人们将另辟蹊径。
去年武汉“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增加值占GDP近28%,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4%。以四大国家新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逐步成型,中国首款64层3D NAND闪存在光谷量产,首批无人驾驶汽车将驶上公开道路,在汉世界500强增至284家。
关东街道的高楼鳞次栉比,这里成为百万人口大街。记者高勇 摄(资料图)
年轻人尤其高知识人群加快向武汉聚集。今年上半年光谷新增留汉大学生3万人。由于斗鱼小米等明星公司扎堆,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的关东街,每5分钟就有1人迁入,人口破了100万,一条街的体量堪比一座中型城市。
今日武汉,青年人口占比1/3,数目仍在扩大。
大量表现集中呈现,就能反映出某种趋势。保持了7个季度超8%的GDP连续增长,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饱满的新经济表现,引得一向目光挑剔的经济学者叶檀、马光远都说,武汉的增长富于极高的质量。
从马鞍山森林公园远眺森林大道,蓝天白云下郁郁葱葱,光谷新建楼房雨后春笋般耸立在“森林绿毯”之上。 记者高勇 摄(资料图)
新一线城市,贵在创新出新。对标先进城市,武汉要朝哪些方面更多用力?
专家认为,除了抓牢做实已规划好的重点工作,做稳做优支柱产业,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全市域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中部地区开放高地,推动美丽武汉建设等,千言万语一句话,还是要拓展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要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修建巨型的城市综合体与华丽商圈从来不是城市升级的唯一路径,发达的基础商业、浓厚的生活气息,“无事不打扰”但又无所不在的优质政务服务,都是城市实力的强大构成。
“有的城市,资源禀赋你永远比不过;你要做的一定是你能做的,做到极致就是强大。”上述经济学者认为,武汉可做的新文章太多。
【编辑:朱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