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东湖就是一座超清版“山水赛场”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大湖、名湖、城中湖是东湖天然的身份标签,但从湖泊治理角度考量,每一个标签背后都意味着困难与挑战。
东湖贯彻落实坚决打好打赢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精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探索出一条以“控污截污、生态修复、自我恢复”为主导的生态治理模式,全面开展截污清淤,平衡水生态和水质净化,攻坚克难连续取得了锁定岸线、退渔还湖、小游船整治等八项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2019年,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水质连续6个月稳定保持Ⅲ类水平,并曾在3月份突破性达到Ⅱ类水平,创40年来最好水质,用环保监测数据为军运赛场书写一份“水质保证书”。
历经退渔还湖、生态治理,东湖绿道边的部分湖塘,由污染严重的鱼塘蝶变明镜般的“城市绿肺” 任勇 摄
必答题
高质量
连续6个月郭郑湖稳定III类水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生活污水围湖等因素,东湖水质不断劣化,一直徘徊在V类水质左右,让下湖游泳都成为了老武汉们不敢重温的旧梦。
“保护难度大、治理难度高,而作为周边人居密集的城中湖,东湖的湖水治理上更是难上加难。”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康玉辉博士指出,就水环境治理而言,长江经济带的湖泊有着客观上的“先天劣势”。“污染容易,治理难”,恢复东湖水生态,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
在历年省、市对东湖水质治理的基础上,近年来东湖水质逐渐好转。然而,军运会涉赛水环境的达标要求,郭郑湖全湖水质须达到III类水水平。这对此前整体仅有Ⅳ类水水质的东湖而言,意味着极其艰巨的挑战。
无序的烧油小游船、富营养化的鱼塘……历史遗留难题,成为了阻碍东湖治水的关卡。2018年7月,东湖风景区发起了水质提升“五大宣战”,坚决向小游船、劣质水体的子湖、绿道沿线湖边塘、初期雨水、不达标尾水同步“亮剑”。
渔业经营性养殖,是在东湖维持了50多年的养殖经济“传统”,同时也是制约东湖子湖劣质水体改善的历史遗留难题。上世纪60年代,团湖、小谭湖等东湖子湖被划到周边村场,用于经营性养殖。但围栏养殖会向水中投放大量鱼苗和肥料,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物种分布失衡,使得东湖整个水生态系统越变越差。
对此,东湖采取租赁等方式回收湖面管理权,禁止经营性养殖、非法捕鱼、设置“三网”等行为,全面取缔经营性养殖。2018年7月,东湖风景区将喻家湖管理权收回,标志着东湖退渔还湖工作全面完成,经营性养殖转为生态化养殖,湖泊管理权分散难题迎刃而解。
经过数十年无序发展,东湖水域覆盖有经营性、无证、废弃小游船共计1100余条。早年虽曾进行过游船革命,规范了无证、宰客等乱象,但部分游船仍存在未使用清洁能源,常年使用对水体易造成污染的汽柴油。
进入2019军运会年,解决这一污染隐患,已到了刻不容缓、不容有失的紧迫局面。与之相对,则是东湖船民所面临的职业、经济来源的艰难转型。
为以更清澈的水质迎接军运会,今年1月2日,东湖正式向小游船启动协商收购。仅一个月后,东湖水域即开始逐步禁止经营性汽柴油船舶通行。截至目前,超92%的经营性小游船自愿完成收购,剩余未“上岸”的小木筏也全部卸掉汽、柴油发动机,东湖水面100%实现“船舶全面清洁能源化”要求。
在全面禁止经营性汽柴油船舶通行两个月后,2019年3月,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40年来首次达到Ⅱ类水标准,全湖近50%水域达到Ⅱ类水质,再创40年来最好水平,标志着东湖治水工作从量变转为质变的巨大提升。
经过生态修复,听涛景区8个湖边塘水质清澈见底,塘底水草肉眼可见 刘帅 摄
闯关题
见成效
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城中湖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水是东湖的灵魂,全面截污是水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的东湖水质治理,湖泊全面截污是根本。斩断外部污染,将排口逐个“销号”,东湖发力水岸同治。
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2017年12月26日,总长达到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扣环成网,从湖泊管理的角度永久性锁定东湖湖岸线,彻底终结“侵湖占湖”。湖滨区域陆续建设了一批湖塘湿地系统,对环湖路、新武东村等近2平方公里的面源污染进行阻隔,对东湖水体起到了较好的净化作用。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完成了近60公里长的湖泊岸线、生态沟塘及自然湿地改造,有效控制初期雨水、地表径流对东湖的污染。
2018年10月,《武汉东湖绿道实施规划》项目组领取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规划卓越奖”,这一奖项是国际规划界最高奖项。专家评价说:东湖绿道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2018年6月,东湖风景区启动东湖水域蓝线排口排查及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全区湖泊排口清查清零专项行动,力图将长达120公里的东湖湖岸沿线的污染源“逐个揪出”。至2019年2月底,两轮排口复核工作查实东湖水域蓝线范围共有排口505处。“本次排查范围涵盖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湿地等直接或间接向湖泊排水的排口,并建立湖泊排口名录,做到 ‘一湖一档、一湖一表’。”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建设(水务)局负责人表示。
针对落步嘴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东湖港流入东湖,目前,沙湖港整治工程已基本贯通,落步嘴污水处理厂尾水已实现经沙湖港出江,已基本实现“尾水不入湖”。常年在东湖边巡湖的“爱我百湖”志愿者彭丽华感慨:“东湖水质提升,大规模控污截污功不可没。”
肉眼可见的一湖清水,是高质量治水最直观的成果,也是奉献给军运会客人最真诚的生态礼物。为此,2018年7月,东湖风景区向东湖绿道沿线湖边塘宣战,通过科学治理,扎实推进湖边塘水生态修复。
截至目前,通过排干湖水、晾晒底质,杀灭湖底厌氧细菌,清除湖底垃圾,然后种植水生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以此构建健康食物网,恢复湖泊自净能力。44个湖边塘的清淤治理已见成效,部分湖边塘水质达Ⅱ类标准,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
湖边塘水质肉眼可见的提升,是东湖生态治水成果的缩影。“退渔还湖”统筹管理后,通过种植多种类沉水植物、科学选择鱼种等多种水生态修复措施,目前东湖郭郑湖、汤菱湖等湖泊“水下森林”面积逐步恢复性增长,为东湖生态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生态治水,是不采取以人工干预进行换水的“透析式”治理,而注重恢复湖泊生态性结构和功能,提升东湖水域“免疫力”,形成自净能力,水质提升则顺理成章。
在2019年“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第一阶段中,武汉东湖获评成为“长江经济带2018年最美河流(湖泊)”,成为唯一入选的城中湖。这一竞赛成果见证了东湖从最大城中湖到最美城中湖的蝶变,成为引领生态治水的国家级“示范样本”。
加分题
建绿心
从全民爱湖到全民护湖
一汪清水是东湖的灵魂,拥有清澈水质的东湖,更是百湖之市武汉最亮的眼睛。东湖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湖泊。水岸同治、生态优先的综合治理理念贯穿东湖治水始终。如今的东湖,碧波之上,水鸟翩跹。东湖因其水质改善,还湖于民,被誉为城湖融合的“城市绿心”样本。
随着东湖水上赛事与日俱增,市民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东湖水质向好,不少外地选手不禁艳羡:“东湖真美,武汉人真幸福!”
2019年6月,东湖最大子湖、军运会涉赛水体郭郑湖上,武汉水上马拉松、武汉渡江节渡江方队东湖集中测试活动相继鸣枪开赛。两大泳赛现场热火朝天,近4000名泳者先后跃入东湖碧波,与湖水“亲密接触”。现场,天生自带亲水情结的武汉人林承祥,如今为能够重新畅游一湖清水而激动难抑。
为保护水质,东湖风景区引入民间力量针对东湖水域进行全域保洁,确保整个东湖水面无卫生死角、达到总体洁净。同时邀请“民间湖长”及环保志愿者等社会监督力量作为东湖及周边环境监管的第三方,每月一次巡湖形成总结报告,促进东湖水资源的保护管理。“东湖通过环湖绿道与城市空间相生相融,生态治理同时激发市民的护湖热情,极具示范意义和典型性。”康玉辉不禁赞叹。
良好稳定的水质,是助力东湖水上赛事蓬勃发展的强力保障。与前两届不同,2019武汉水上马拉松被纳入中国泳协常规赛事系列,赛事规格、参赛阵容、品牌效应全面提档升级,武汉水马从此将固定在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日在东湖举办,将更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东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回顾东湖生态治水之路,有不忘初心的信念,有克难攻坚的笃定,有悄然无声的担当。数年生态修复的探索,不是终点,是全新起点。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东湖治水非一日之功,实现东湖水质增Ⅱ类、扩Ⅲ类的水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很重。目前,东湖部分子湖水质处于劣五类,水质两极分化、不均衡现象依旧存在。未来,东湖将进一步改善东湖水环境质量,继续通过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捍卫“最美城中湖”的荣誉,力争在2020年实现东湖全域Ⅲ类水平。
【编辑:孙莹】
东湖贯彻落实坚决打好打赢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精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探索出一条以“控污截污、生态修复、自我恢复”为主导的生态治理模式,全面开展截污清淤,平衡水生态和水质净化,攻坚克难连续取得了锁定岸线、退渔还湖、小游船整治等八项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2019年,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水质连续6个月稳定保持Ⅲ类水平,并曾在3月份突破性达到Ⅱ类水平,创40年来最好水质,用环保监测数据为军运赛场书写一份“水质保证书”。
历经退渔还湖、生态治理,东湖绿道边的部分湖塘,由污染严重的鱼塘蝶变明镜般的“城市绿肺” 任勇 摄
必答题
高质量
连续6个月郭郑湖稳定III类水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生活污水围湖等因素,东湖水质不断劣化,一直徘徊在V类水质左右,让下湖游泳都成为了老武汉们不敢重温的旧梦。
“保护难度大、治理难度高,而作为周边人居密集的城中湖,东湖的湖水治理上更是难上加难。”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康玉辉博士指出,就水环境治理而言,长江经济带的湖泊有着客观上的“先天劣势”。“污染容易,治理难”,恢复东湖水生态,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
在历年省、市对东湖水质治理的基础上,近年来东湖水质逐渐好转。然而,军运会涉赛水环境的达标要求,郭郑湖全湖水质须达到III类水水平。这对此前整体仅有Ⅳ类水水质的东湖而言,意味着极其艰巨的挑战。
无序的烧油小游船、富营养化的鱼塘……历史遗留难题,成为了阻碍东湖治水的关卡。2018年7月,东湖风景区发起了水质提升“五大宣战”,坚决向小游船、劣质水体的子湖、绿道沿线湖边塘、初期雨水、不达标尾水同步“亮剑”。
渔业经营性养殖,是在东湖维持了50多年的养殖经济“传统”,同时也是制约东湖子湖劣质水体改善的历史遗留难题。上世纪60年代,团湖、小谭湖等东湖子湖被划到周边村场,用于经营性养殖。但围栏养殖会向水中投放大量鱼苗和肥料,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物种分布失衡,使得东湖整个水生态系统越变越差。
对此,东湖采取租赁等方式回收湖面管理权,禁止经营性养殖、非法捕鱼、设置“三网”等行为,全面取缔经营性养殖。2018年7月,东湖风景区将喻家湖管理权收回,标志着东湖退渔还湖工作全面完成,经营性养殖转为生态化养殖,湖泊管理权分散难题迎刃而解。
经过数十年无序发展,东湖水域覆盖有经营性、无证、废弃小游船共计1100余条。早年虽曾进行过游船革命,规范了无证、宰客等乱象,但部分游船仍存在未使用清洁能源,常年使用对水体易造成污染的汽柴油。
进入2019军运会年,解决这一污染隐患,已到了刻不容缓、不容有失的紧迫局面。与之相对,则是东湖船民所面临的职业、经济来源的艰难转型。
为以更清澈的水质迎接军运会,今年1月2日,东湖正式向小游船启动协商收购。仅一个月后,东湖水域即开始逐步禁止经营性汽柴油船舶通行。截至目前,超92%的经营性小游船自愿完成收购,剩余未“上岸”的小木筏也全部卸掉汽、柴油发动机,东湖水面100%实现“船舶全面清洁能源化”要求。
在全面禁止经营性汽柴油船舶通行两个月后,2019年3月,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40年来首次达到Ⅱ类水标准,全湖近50%水域达到Ⅱ类水质,再创40年来最好水平,标志着东湖治水工作从量变转为质变的巨大提升。
经过生态修复,听涛景区8个湖边塘水质清澈见底,塘底水草肉眼可见 刘帅 摄
闯关题
见成效
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城中湖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水是东湖的灵魂,全面截污是水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的东湖水质治理,湖泊全面截污是根本。斩断外部污染,将排口逐个“销号”,东湖发力水岸同治。
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2017年12月26日,总长达到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扣环成网,从湖泊管理的角度永久性锁定东湖湖岸线,彻底终结“侵湖占湖”。湖滨区域陆续建设了一批湖塘湿地系统,对环湖路、新武东村等近2平方公里的面源污染进行阻隔,对东湖水体起到了较好的净化作用。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完成了近60公里长的湖泊岸线、生态沟塘及自然湿地改造,有效控制初期雨水、地表径流对东湖的污染。
2018年10月,《武汉东湖绿道实施规划》项目组领取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规划卓越奖”,这一奖项是国际规划界最高奖项。专家评价说:东湖绿道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2018年6月,东湖风景区启动东湖水域蓝线排口排查及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全区湖泊排口清查清零专项行动,力图将长达120公里的东湖湖岸沿线的污染源“逐个揪出”。至2019年2月底,两轮排口复核工作查实东湖水域蓝线范围共有排口505处。“本次排查范围涵盖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湿地等直接或间接向湖泊排水的排口,并建立湖泊排口名录,做到 ‘一湖一档、一湖一表’。”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建设(水务)局负责人表示。
针对落步嘴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东湖港流入东湖,目前,沙湖港整治工程已基本贯通,落步嘴污水处理厂尾水已实现经沙湖港出江,已基本实现“尾水不入湖”。常年在东湖边巡湖的“爱我百湖”志愿者彭丽华感慨:“东湖水质提升,大规模控污截污功不可没。”
肉眼可见的一湖清水,是高质量治水最直观的成果,也是奉献给军运会客人最真诚的生态礼物。为此,2018年7月,东湖风景区向东湖绿道沿线湖边塘宣战,通过科学治理,扎实推进湖边塘水生态修复。
截至目前,通过排干湖水、晾晒底质,杀灭湖底厌氧细菌,清除湖底垃圾,然后种植水生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以此构建健康食物网,恢复湖泊自净能力。44个湖边塘的清淤治理已见成效,部分湖边塘水质达Ⅱ类标准,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
湖边塘水质肉眼可见的提升,是东湖生态治水成果的缩影。“退渔还湖”统筹管理后,通过种植多种类沉水植物、科学选择鱼种等多种水生态修复措施,目前东湖郭郑湖、汤菱湖等湖泊“水下森林”面积逐步恢复性增长,为东湖生态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生态治水,是不采取以人工干预进行换水的“透析式”治理,而注重恢复湖泊生态性结构和功能,提升东湖水域“免疫力”,形成自净能力,水质提升则顺理成章。
在2019年“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第一阶段中,武汉东湖获评成为“长江经济带2018年最美河流(湖泊)”,成为唯一入选的城中湖。这一竞赛成果见证了东湖从最大城中湖到最美城中湖的蝶变,成为引领生态治水的国家级“示范样本”。
加分题
建绿心
从全民爱湖到全民护湖
一汪清水是东湖的灵魂,拥有清澈水质的东湖,更是百湖之市武汉最亮的眼睛。东湖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湖泊。水岸同治、生态优先的综合治理理念贯穿东湖治水始终。如今的东湖,碧波之上,水鸟翩跹。东湖因其水质改善,还湖于民,被誉为城湖融合的“城市绿心”样本。
随着东湖水上赛事与日俱增,市民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东湖水质向好,不少外地选手不禁艳羡:“东湖真美,武汉人真幸福!”
2019年6月,东湖最大子湖、军运会涉赛水体郭郑湖上,武汉水上马拉松、武汉渡江节渡江方队东湖集中测试活动相继鸣枪开赛。两大泳赛现场热火朝天,近4000名泳者先后跃入东湖碧波,与湖水“亲密接触”。现场,天生自带亲水情结的武汉人林承祥,如今为能够重新畅游一湖清水而激动难抑。
为保护水质,东湖风景区引入民间力量针对东湖水域进行全域保洁,确保整个东湖水面无卫生死角、达到总体洁净。同时邀请“民间湖长”及环保志愿者等社会监督力量作为东湖及周边环境监管的第三方,每月一次巡湖形成总结报告,促进东湖水资源的保护管理。“东湖通过环湖绿道与城市空间相生相融,生态治理同时激发市民的护湖热情,极具示范意义和典型性。”康玉辉不禁赞叹。
良好稳定的水质,是助力东湖水上赛事蓬勃发展的强力保障。与前两届不同,2019武汉水上马拉松被纳入中国泳协常规赛事系列,赛事规格、参赛阵容、品牌效应全面提档升级,武汉水马从此将固定在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日在东湖举办,将更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东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回顾东湖生态治水之路,有不忘初心的信念,有克难攻坚的笃定,有悄然无声的担当。数年生态修复的探索,不是终点,是全新起点。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东湖治水非一日之功,实现东湖水质增Ⅱ类、扩Ⅲ类的水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很重。目前,东湖部分子湖水质处于劣五类,水质两极分化、不均衡现象依旧存在。未来,东湖将进一步改善东湖水环境质量,继续通过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捍卫“最美城中湖”的荣誉,力争在2020年实现东湖全域Ⅲ类水平。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