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也需产业化牵引 | 长江评论

2019-07-02 23:00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垃圾分类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指向资源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充分产业化,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大的获得感。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从 7月1日起,上海将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开出罚单,对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对单位最高罚款5万元。眼下上海人见面,开始拿会不会垃圾分类相互调侃。
  有人觉得垃圾分类麻烦,一种解释是人们没有养成这种习惯,反过来说,养成习惯就好办了。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是耗费几十年才推广开来,说明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德国的垃圾分类肇始于1965年,日本的垃圾分类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


  新华社资料图
  垃圾分类在发达国家有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一个资源回收、垃圾分类走向产业化的过程。垃圾分类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指向资源回收利用。
  中国推行垃圾分类,其重点难点一是人们的习惯养成,二是向人们说明垃圾分类的好处。目前国人习惯垃圾不分类,政府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是当务之急,自然就成了舆论焦点。但真正的难点,其实是如何实现对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可以说,垃圾分类产业化决定着推广垃圾分类的效果。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很难想象人们会有垃圾分类的持续热情。
  垃圾分类在中国并不是完全的新生事物,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长期由供销合作社体系进行废铜烂铁甚至牙膏皮的回收;之后各地废品收购站如雨后春笋,从电视机、电冰箱到旧报纸等各类废旧物品的回收蔚为一个大产业。在处置相应的垃圾时,人们是心甘情愿的,而且有获得感,原因就是人们卖垃圾得了钱。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个起点,资源的回收利用作为产业发展越充分,技术越先进,意味着对垃圾的分类利用越充分、产生的价值越大,反过来对垃圾分类又构成支持与推动。
  垃圾分类充分产业化,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大的获得感。过去,我们的获得感是从卖废品得钱中获得的,现在我们可以从城市的洁净、垃圾臭气的袪除、环境质量的改善中获得。这需要垃圾分类、再生利用技术持续的进步,而一个发育充分的产业是这种技术进步的肥沃土壤。环境的改善与再生资源的深度利用,给了推进垃圾分类以强有力的理由,自然也强化了居民的自觉参与。
  【编辑:符樱】
  (作者:杨于泽)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