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绿色生活方式是一场革命

2019-07-02 06:00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7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城市。这个标志性不只对于上海,也是对全国的,除了上海,还有武汉、深圳、厦门、宜昌等45个先行先试重点城市都被下了硬指标,“小步快跑”跟进垃圾强制分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口号在墙上挂了20多年后,终于进入了法规强制时代。 

  垃圾分类看上去是个小事,却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文明的一个大命题,垃圾分类制度也一样。它向城市提出了两个高水平条件,一是居民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二是城市发展方式的绿色化。 

  “你垃圾分类了吗?”“让我看看你是什么垃圾?”这些“直击灵魂的拷问”成为上海人打招呼的新方式。市民正在学习与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而这习惯不但要靠时间养成,也必须与文明素质互为促进。垃圾分类又需要时间和精力成本,分离干湿垃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个人来说,也许不无麻烦,是对垃圾处理习惯的“重塑”。 

  因此,垃圾分类对居民生活习惯提出高要求,又远不止居民习惯养成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全链接的处理系统。市民养成新习惯只是其中一环。垃圾分类不仅是一场生活方式革命,也是一次城市治理革命。 

  过去有一些上海市民质疑:“我们分类了之后,保洁员还不是倒在一起,一辆车一起拉走,那我分类有什么用?”如今,上海在各个环节都下了“真”功夫:从2月20日起,上海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982辆、干垃圾车3135辆、有害垃圾车49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32辆。 

  以垃圾分类闻名的日本,大部分超市都卖净菜,因此日本的厨余垃圾占所有垃圾的重量不到20%,而中国厨余垃圾比重高达60%。上海的做法是将垃圾分类前置,在全市建起2000多个微菜场,像快递柜一样,把居民所需净菜直送入户,市民买回家不用择,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垃圾分类也是一个长链条的过程,第一段是政府倡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第二段是垃圾的运输与流通,第三段是处置、填埋或焚烧。但凡有一段做得不好,都影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垃圾分类这个长链条、全链条上,系着居民生活,系着城市建设、管理、运转和发展,还系着理念、思维等等。把垃圾分类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绿色文明转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有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们制造的垃圾越来越多。在很多地方,处理垃圾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制造垃圾的速度。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物质的极大丰盛,也同时带来了物质消耗的极大“丰盛”。但是,过度消耗、过量消耗、无序处理都是不可持续的。 

  有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随着城市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垃圾分类成为城市必须面临的课题,而且迫在眉睫,主要就在于生产生活方式乃至发展转型的迫在眉睫。通过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生活方式革命,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步伐,从而形成文明的进境和对传统方式的超越。 

  【编辑:吴蕾】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