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汉丰湖给库区消落带披上一件“绿衣”
5月14日下午,“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重庆集中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们来到开州汉丰湖,登上文峰塔,一览汉丰湖美景。水波潋滟,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
“美丽中国长江行”的媒体记者来到开州汉丰湖。
治理难度大 世界范围内无先例可借鉴
汉丰湖,与三峡有着不解之缘。三峡大坝建成后,水位的涨落带来消落带水位落差。为调节水位,当地在开州区下游4.5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水位调节坝,由此形成了常年水位高于170米,面积达14.88平方公里的汉丰湖。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在库区形成300多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消落带。在消落带,耐旱植物会在蓄水期被淹死,耐淹植物会在枯水期干死。没有植物,水土会随着江水而去,污染水体。因此,消落带治理被称为世界级难题。因治理难度大,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
汉丰湖是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库中库”,通过在长江支流修建水位调节坝蓄水而成。开州新城就坐落在汉丰湖畔,经过多年探索,汉丰湖不仅成为新三峡的一大景观,还破解了消落带治理难题,并在治理过程中探索出富民增收的产业链。曾经的“消落带”滩涂早已被一片绿色的“海洋”取代,上千亩桑林、成片的荷塘,为丑陋裸露的“消落带”披上一件“绿衣”。
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负责人向媒体记者介绍湿地生态治理情况。
破解“世界难题” 实施系列湿地生态工程
保护好汉丰湖的一湖清水,是三峡库区生态涵养的重要一环。据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熊森介绍,开州强力治理水环境,不断进行湿地生态治理。为解决消落带带来的系列影响,重建汉丰湖湿地生态系统,开州区做出了大胆的探索。2008年,开州区在新城下游乌杨坝区域建设了水位调节坝,使汉丰湖消落带由原来的20余米降到了不足5米。然后应用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借鉴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智慧理念,在开州消落带区域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系列湿地生态工程。
风光秀丽的开州汉丰湖。
治理库区消落带 汉丰湖正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开州汉丰湖消落带区域里,7月间,无数的荷花盛开在碧绿的莲叶间,吸引着许多市民到此休闲散步。开州人从中国桑基鱼塘传统农业理念中受到启发,提出了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工程建设模式。在汉丰湖南岸海拔172米—175米的区域,也是湖水水位下降后的泥沼区,开州人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湖岸水塘。以前的泥沼,现在成了翠绿的荷叶丛。荷叶下,根据消落带自然地形和生态特点建设的基塘,种植了适应消落带水位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消落带自身丰富的营养物质,构建消落带基塘系统。除了种植会开出美丽荷花的莲藕,开州还在基塘里种植了红菱等植物。
在南岸海拔175米以上区域,采取了多带缓冲模式来治理。第一层是滨湖绿化带,以乔、灌、草形成了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对道路、居住区进行第一轮隔离、净化、缓冲,也为鸟类和昆虫提供了食物和良好栖息地。
自2013年开始,开州在汉丰湖北岸乌杨坝区域实施了林泽工程,栽植落羽杉、水松、乌桕等耐水淹乔灌木79000多平方米,这让汉丰湖湿地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修复。在汉丰湖的消落带区域内,不仅有200多亩的基塘,还建设了300多亩适应动态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林泽工程,1000亩左右消落带鸟类生态环境工程和面积达4107公顷的消落带生态浮床工程。
与此同时,开州还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在汉丰湖四周,栽植各类植物300余万株,实现湖周植被全覆盖,给鸟类留下一片栖息地。在水位调节坝实施“鱼道工程”,建造了宽6米的鱼道,为鱼类洄游至上游繁殖提供了条件,同时放流各类鱼苗500余万尾。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汉丰湖湿地水清了,鱼多了,植被繁盛了,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达2万余只。通过一系列立体化生态系统重建工程的实施,现在的汉丰湖生态系统健康、水质良好、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汉丰湖成为消落带治理的典范。
责编: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