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外籍友人谈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发展成就: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
长江日报讯7月1日上午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吸引了许多外籍友人关注。来自黎巴嫩、贝宁、肯尼亚、法国、英国、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在汉友人,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他们观看大会后的感受,以及他们感受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成就。
黎巴嫩博士毕业生杨航: 中国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秘诀,藏在中国共产党合理的规划和领导中
杨航在华科参加毕业典礼。本人供图
7月1日清早,华中科技大学黎巴嫩博士毕业生杨航已经坐到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虽然不懂中文,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观看大会的兴致。大会结束后,他立刻开始阅读媒体的相关英文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杨航说,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维护世界和平、致力全球共同发展的初衷一直没有变。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14亿中国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杨航表示,这场大会再一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共产党,以及他们为世界作出的榜样。
为什么中国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与武汉人民一起隔离76天,经历整场疫情的杨航找到了背后的奥秘:“秘诀藏在人民的奋斗中,秘诀藏在自律、自信和政府与人民的和谐之中,秘诀藏在中国共产党合理的规划和领导中。”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航没有选择“撤侨”,而是坚守在武汉。疫情被成功控制后,一名党员志愿者笑着对杨航说:“春天来了。”在她的笑容中,杨航没有看到一丝倦容。
之后,杨航迅速开始写作,记录自己居家隔离时的见闻和感悟。这本以“武汉抗疫”为主题的纪实图书《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目前已出版阿拉伯语版、中文版及英文版。他说:“书里讲述了中国最了不起的东西:团结一致、敢于斗争的人民和相信科学规划的共产党。”
贝宁博士大明: “钢铁侠”祝福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
大明 本人供图
来自非洲贝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大明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他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有很深的感情。
最近,大明一直很关注庆祝建党百年的活动,甚至参加了一些活动。比如上个月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讲坛中,大明通过篆刻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7月1日,大明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他谈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伟大成就,动情地说:“中国不仅让自己的人民摆脱贫困,还在为全球扶贫事业作贡献,‘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的家乡非洲也参与其中,从中受益。我希望我们非洲的人们能够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我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生日快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明留在学校,发起成立了一支由13个国家的留学生共同组成的名为“钢铁侠”的志愿者团队。作为一名武汉在读留学生,大明说武汉就像他的家一样,在武汉抗疫的经历让他难忘。大明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抗疫。在疫情期间,我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是如何相信自己的政府,我看到了真正的领导力是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
法国医生克莱因: 将武汉抗疫经验传递到更多国家
克莱因(左)与妻子儿子。本人供图
“在武汉,我看到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看到人民勇敢面对疫情。”武汉协和医院国际门诊部法国籍医生菲利普·克莱因说,这就是这座城市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去年1月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克莱因毅然决定留在武汉。将妻儿送上回法国的包机后,他每日奔波三镇,为有需要的外籍人士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克莱因说,疫情期间有媒体采访他时,看见他家厨房酒吧台上摆着一瓶未开封的法国香槟。当时他对记者说:“买好这瓶酒就放在那,等疫情结束我的太太回到身边,与她一同打开庆祝。”提及这件事,克莱因表示,那时就确信武汉一定会打赢这场与疫情的斗争。
在克莱因看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他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体现出他们对每一位公民的重视。
越来越多市民接种新冠疫苗,让克莱因再一次对中国政府竖起大拇指。作为一名医生,他迫切希望中国抗疫经验能够传递到更多国家。
肯尼亚博士卡文森: 中国的脱贫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卡文森 本人供图
“中国共产党注重以人为本,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脱贫任务。”从肯尼亚来到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的奥代尔·卡文森,惊叹于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就。
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在卡文森看来,是完成了一场难以想象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他们有能力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并且有强有力的评估体系作为支撑。”
“中国的脱贫成就令人钦佩,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卡文森说,在非洲,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消除贫困,不应该只是演讲的一个话题,而应该像中国一样找到针对性的办法。在平衡经济增长和扶贫帮困这方面,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经验。”
英国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 企业搬入新厂址仅用3个月时间
亚历山大(左)与妻子女儿。本人供图
“我觉得武汉处于全球复苏的领先地位,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需要迎头赶上,这样我们所有人才能一同享受正常的生活。武汉复苏很快,堪称榜样。武汉,非凡!”艾德姆衡器武汉公司英国籍总经理特雷弗·亚历山大介绍,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公司迅速复工复产,完成新厂址搬迁,并准备大幅提高产量。
亚历山大说:“我从不轻易使用‘非凡’一词,但回顾2020年在武汉发生的事时,我多次重复这个词。”
艾德姆衡器武汉公司是一家研发、制造和销售电子称重产品及其配件的英国企业。去年2月底,亚历山大与同事开始计划工厂的复工复产。“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工厂于去年3月24日复工了。非凡!”亚历山大表示,因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员工安全健康,工厂逐渐恢复了全面生产。
4月底,公司需要搬入新厂址。从选址、签约、装修到安装新的生产线,仅用了3个月时间。亚历山大说:“如果没有我的同事和地方政府的付出与奉献,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像我们这样规模的公司,通常需要6到1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搬迁。我要再次说,非凡!”
土库曼斯坦外教纳扎: “武汉是最安全的城市”
纳扎(左)与妻子儿子。本人供图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纳扎是在武汉工作的一名外教。去年年初,他们一家在海外度假,疫情出现后,这一家人毅然决定返回武汉。只是这一路他们辗转4个国家,花了一年的时间。他的孩子称“中国是我的家”,他说武汉是“最安全的城市”。
2020年1月,纳扎一家前往巴厘岛度假,没想到的是,返回武汉花了一年的时间。其间他们回到过妻子的老家乌克兰,4岁的儿子会问纳扎“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纳扎反问:“这里不是你家吗?”儿子回答:“不是,中国是我家。”
2021年1月6日,纳扎一家从杭州回到武汉,他说:“落地的那一刻,我感觉这里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我们一家三口的心也安定下来了。”1月20日,纳扎一家结束了居家隔离。这时离他们2020年离开武汉,已经整整一年。
如今,纳扎早已顺利地回归工作。让纳扎惊讶的是,无论走到哪里,所有的人都戴着口罩,所有的地方都消过毒。“在这里走的每一步都让人感到安全。”纳扎说,“感谢中国,感谢武汉,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爱这个国家,我爱这个城市,我爱这里有爱的一切。”
(长江日报记者范婷婷 聂杨 见习记者叶诗雨)
【编辑:戴容】
黎巴嫩博士毕业生杨航: 中国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秘诀,藏在中国共产党合理的规划和领导中
杨航在华科参加毕业典礼。本人供图
7月1日清早,华中科技大学黎巴嫩博士毕业生杨航已经坐到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虽然不懂中文,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观看大会的兴致。大会结束后,他立刻开始阅读媒体的相关英文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杨航说,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维护世界和平、致力全球共同发展的初衷一直没有变。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14亿中国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杨航表示,这场大会再一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共产党,以及他们为世界作出的榜样。
为什么中国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与武汉人民一起隔离76天,经历整场疫情的杨航找到了背后的奥秘:“秘诀藏在人民的奋斗中,秘诀藏在自律、自信和政府与人民的和谐之中,秘诀藏在中国共产党合理的规划和领导中。”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航没有选择“撤侨”,而是坚守在武汉。疫情被成功控制后,一名党员志愿者笑着对杨航说:“春天来了。”在她的笑容中,杨航没有看到一丝倦容。
之后,杨航迅速开始写作,记录自己居家隔离时的见闻和感悟。这本以“武汉抗疫”为主题的纪实图书《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目前已出版阿拉伯语版、中文版及英文版。他说:“书里讲述了中国最了不起的东西:团结一致、敢于斗争的人民和相信科学规划的共产党。”
贝宁博士大明: “钢铁侠”祝福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
大明 本人供图
来自非洲贝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大明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他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有很深的感情。
最近,大明一直很关注庆祝建党百年的活动,甚至参加了一些活动。比如上个月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讲坛中,大明通过篆刻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7月1日,大明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他谈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伟大成就,动情地说:“中国不仅让自己的人民摆脱贫困,还在为全球扶贫事业作贡献,‘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的家乡非洲也参与其中,从中受益。我希望我们非洲的人们能够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我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生日快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明留在学校,发起成立了一支由13个国家的留学生共同组成的名为“钢铁侠”的志愿者团队。作为一名武汉在读留学生,大明说武汉就像他的家一样,在武汉抗疫的经历让他难忘。大明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抗疫。在疫情期间,我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是如何相信自己的政府,我看到了真正的领导力是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
法国医生克莱因: 将武汉抗疫经验传递到更多国家
克莱因(左)与妻子儿子。本人供图
“在武汉,我看到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看到人民勇敢面对疫情。”武汉协和医院国际门诊部法国籍医生菲利普·克莱因说,这就是这座城市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去年1月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克莱因毅然决定留在武汉。将妻儿送上回法国的包机后,他每日奔波三镇,为有需要的外籍人士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克莱因说,疫情期间有媒体采访他时,看见他家厨房酒吧台上摆着一瓶未开封的法国香槟。当时他对记者说:“买好这瓶酒就放在那,等疫情结束我的太太回到身边,与她一同打开庆祝。”提及这件事,克莱因表示,那时就确信武汉一定会打赢这场与疫情的斗争。
在克莱因看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他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体现出他们对每一位公民的重视。
越来越多市民接种新冠疫苗,让克莱因再一次对中国政府竖起大拇指。作为一名医生,他迫切希望中国抗疫经验能够传递到更多国家。
肯尼亚博士卡文森: 中国的脱贫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卡文森 本人供图
“中国共产党注重以人为本,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脱贫任务。”从肯尼亚来到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的奥代尔·卡文森,惊叹于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就。
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在卡文森看来,是完成了一场难以想象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他们有能力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并且有强有力的评估体系作为支撑。”
“中国的脱贫成就令人钦佩,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卡文森说,在非洲,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消除贫困,不应该只是演讲的一个话题,而应该像中国一样找到针对性的办法。在平衡经济增长和扶贫帮困这方面,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经验。”
英国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 企业搬入新厂址仅用3个月时间
亚历山大(左)与妻子女儿。本人供图
“我觉得武汉处于全球复苏的领先地位,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需要迎头赶上,这样我们所有人才能一同享受正常的生活。武汉复苏很快,堪称榜样。武汉,非凡!”艾德姆衡器武汉公司英国籍总经理特雷弗·亚历山大介绍,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公司迅速复工复产,完成新厂址搬迁,并准备大幅提高产量。
亚历山大说:“我从不轻易使用‘非凡’一词,但回顾2020年在武汉发生的事时,我多次重复这个词。”
艾德姆衡器武汉公司是一家研发、制造和销售电子称重产品及其配件的英国企业。去年2月底,亚历山大与同事开始计划工厂的复工复产。“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工厂于去年3月24日复工了。非凡!”亚历山大表示,因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员工安全健康,工厂逐渐恢复了全面生产。
4月底,公司需要搬入新厂址。从选址、签约、装修到安装新的生产线,仅用了3个月时间。亚历山大说:“如果没有我的同事和地方政府的付出与奉献,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像我们这样规模的公司,通常需要6到1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搬迁。我要再次说,非凡!”
土库曼斯坦外教纳扎: “武汉是最安全的城市”
纳扎(左)与妻子儿子。本人供图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纳扎是在武汉工作的一名外教。去年年初,他们一家在海外度假,疫情出现后,这一家人毅然决定返回武汉。只是这一路他们辗转4个国家,花了一年的时间。他的孩子称“中国是我的家”,他说武汉是“最安全的城市”。
2020年1月,纳扎一家前往巴厘岛度假,没想到的是,返回武汉花了一年的时间。其间他们回到过妻子的老家乌克兰,4岁的儿子会问纳扎“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纳扎反问:“这里不是你家吗?”儿子回答:“不是,中国是我家。”
2021年1月6日,纳扎一家从杭州回到武汉,他说:“落地的那一刻,我感觉这里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我们一家三口的心也安定下来了。”1月20日,纳扎一家结束了居家隔离。这时离他们2020年离开武汉,已经整整一年。
如今,纳扎早已顺利地回归工作。让纳扎惊讶的是,无论走到哪里,所有的人都戴着口罩,所有的地方都消过毒。“在这里走的每一步都让人感到安全。”纳扎说,“感谢中国,感谢武汉,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爱这个国家,我爱这个城市,我爱这里有爱的一切。”
(长江日报记者范婷婷 聂杨 见习记者叶诗雨)
【编辑: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