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公立医院为民分忧是使命担当

2020-08-24 05:33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院长肖红军(左),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教授李十月(右)参加“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院长访谈”。记者柯志刚 摄
  访谈嘉宾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王高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院长 肖红军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教授 李十月
  “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往往会有5%—10%的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中又有三分之二的人能自我修复,另外三分之一的人病情会慢性化,需要干预和治疗。”
  近日,作客长江日报策划推出的“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院长访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就疫后心理干预问题提出一系列见解。
  “公立医院姓‘公’,为民分忧是使命担当”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记者柯志刚 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自元月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武汉大学、各级防控指挥部领导下6500名员工全员投入、全力以赴,在本部院区、东院区、武昌方舱、武汉体育中心方舱、武汉市九医院、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核酸检测并支援吉林北京、心理抗疫、互联网医院及远程医疗、地市巡诊等10余条战线并行作战,共收治患者5510人次,为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作为重症救治医院,曾是新冠肺炎救治的温暖之地、希望之地。
  李兰娟院士和全国14省自治区直辖市21支医疗队2801名医疗队员在此驻守;那张感动全国的“落日余晖”照片出自此处,医务人员和老人王欣共指夕阳的温馨画面,带给人们无限的治愈信心;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手术,在此进行,目前病人老崔已出院进一步康复。
  王高华2019年11月才接任人民医院院长,今年初就带队打这场“世纪硬仗”。访谈现场,当初的个人压力只变成了淡淡一笑,他不断强调的是人民医院中的“人民”两字赋予医院的使命感。“我们是以‘人民’命名的医院,必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也是湖北最大的公立医院之一,公立医院姓公,首先要坚持公益性。战胜一切困难为党和群众分忧,是公益性医院的担当和使命。”“每一名患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治疗应该有温度、有情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院长肖红军。记者柯志刚 摄
  在东院区院长肖红军看来,人民情怀和家国担当体现为“东院区1600名医务人员,全程、全线参与武汉保卫战,无一人退缩,无一人掉队”。疫情发生以来,东院区5天内完成设计改造,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1624人。肖红军记得,收治患者那天,全院战斗了10个多小时,冒着雨,大家都被淋透了。
  医疗救治中,东院区12楼一直由人民医院本院医护守卫,这是一段佳话,也是王高华的“骄傲”。1月28日,各地援汉医疗队到达人民医院,此前坚守数日的本院医护本可与援汉医疗队员混编,减轻压力。但12楼的本院医护“坚决不撤”,将病区整建制保留。
  最终,12楼共收治90多位新冠肺炎病人,其中70多位重症、危重症。12楼的医务人员主动亮出共产党员的身份,形成多个医疗救治小组,一个小组救治一名重症病人。经过努力,12楼无一例病人死亡,无一例工作人员感染。
  预防、治疗、康复同等重要”
  王高华认为,随着科学进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三大主要健康指标不断向好,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临床医学的进步。
  “实际上,预防、治疗、康复应该一体化,无法割裂。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应该放在与临床医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公卫事业发展存在“重医轻防”现象,这是因为疾病预防相当于“幕后工作”,效果不显性,老百姓难以感受到,且需要公卫机构长期坚持,因此整个社会对预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在王高华看来,这正应是我们从此次疫情中得出的重大反思之一,也是亟需补上的主要短板。
  王高华认为,疾病预防是整个社会的事。医疗机构可通过讲座、医患沟通增强患者的防病意识;医学院校要抓好医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教育;家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疾病预防知识;个人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事实证明,预防疾病行之有效,比如近半年来呼吸道疾病、儿童急性传染病患者大幅减少。
  在新冠肺炎病人救治中,人民医院等定点医院将患者的康复环节“前置”,从患者住院开始即考虑其肢体力量、心肺功能、心理健康的恢复,康复科医生提前介入治疗,尽量减少疾病的后续影响。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教授李十月。记者柯志刚 摄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教授李十月认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体现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从人的健康出发来开展医学行为。
  疫情“退潮”,心理问题“浮现”
  王高华说:“疫情期间,武汉市民的心态经历了几个阶段变化。刚开始是模糊阶段,即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较为模糊;接着是恐惧阶段,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为标志,恐慌心理主导了老百姓的情绪;第三个是焦虑阶段,以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为时间节点。由于‘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问题得到解决,恐惧情绪逐渐淡化,但人们对疾病的焦虑没有解除,如担心被传染、患者担心治疗效果,同时也担忧工作、生活、收入等;第四个阶段,以武汉‘解封’为标志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生活进入再适应阶段。”
  尽管恐惧焦虑大大缓解,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作方式如学习、开会等都采取了新的方式并将成为新的模式。
  他认为,湖北疫情的“潮水”正在退去,而心理“抗疫”逐渐进入主战场。当大部分人生活重回正轨,部分群体的心理创伤却会逐渐呈现。这部分人群就是PTSD患者,包括少量医护人员、康复患者、基层工作者等特殊人群。
  出现PTSD症状,人们会不时地去回想和回忆,并不断闪现那些造成创伤的事情。一般来说,半年到一年之间会出现PTSD发病高峰。
  “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心理干预,PTSD症状可能会转换为慢性心理问题并伴随患者多年。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康复关系到他是否能顺利回归社会,这是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未来三至五年的工作重点。”
  王高华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今年2月牵头研发了在线战疫心理支持系统综合平台——“强肺心理支持系统”,为公众提供全面系统专业的在线心理支持。团队由全国800多位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组成,会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适当的在线心理干预措施。
  6月12日,“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分中心”落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该院将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构建遍布湖北全省的心理支援网络。
  (记者黄琪 通讯员杜巍巍)
  【编辑:戴容】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