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指引治疗,为了病人忘我奋战

2020-03-10 06:47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  在武汉保卫战中,先后有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陈薇、乔杰、张伯礼、仝小林、黄璐琦等8位院士冲到了抗疫一线,他们参与复杂的重症、危重症和疑难患者会诊、治疗,协助修订诊疗方案,指导全国的新冠肺炎医疗救治。

  李兰娟院士

  全力救治绝不放弃

  危重症患者“醒了”

  每日查房、讨论病例,远程会诊指导、研究、写报告……从2月2日来汉至今,奔着最危重病人来的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

  李兰娟院士 记者金振强 摄

  8日上午,在位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此与“战友”们会诊。从2月2日来汉至今,奔着最危重病人来的李兰娟院士,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

  每日查房、讨论病例,远程会诊指导、研究、写报告,李兰娟院士工作排得很满。

  东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有一位女患者,2月5日刚进入ICU时,情况十分危急。李兰娟院士团队的朱梦飞主任成了她的主管医生。李兰娟院士叮嘱朱梦飞:“你们要全力以赴救她,绝不能放弃。”

  这位患者病情发展很快,呼吸支持由无创改为气管插管,还出现了高热、感染性休克,氧合指数低于80,瞳孔一度散大,处于昏迷状态。看着她的病情变化,所有医护人员心情都很沉重。李兰娟院士每天查房,都会关注她的情况,指导抢救。大家没有放弃,为她加强气道管理、抗感染、抗休克,进行精细化护理。

  3月1日,患者插管的第5天,昏迷的第8天,医护人员走进病房时,发现她已恢复意识,可以用眼神与人交流,也可以按照指令配合做动作。“醒了,她醒了!”医护人员喜极而泣。

  “太好了!”正在东院布置工作的李兰娟院士听到消息,鼓掌欢呼,脸上洋溢起久违的笑容。

  朱梦飞说,这是在汉一个月以来,他见到的最开心、最放松的李兰娟院士。 (记者黄琪)

  张伯礼院士

  “我要与武汉肝胆相照,

  把胆儿留在这里”

  张伯礼院士多日劳累发病,同在抗疫一线的儿子张磊想去病床前陪伴父亲,张伯礼却说你不要来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张伯礼院士 新华社发

  由于多日劳累发病,72岁的张伯礼院士需要做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前,需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我自己签字。”手术后不久,他又投入紧张工作中,“我要与武汉肝胆相照,把胆儿留在这里。”

  1月27日,正月初三,正在天津指导防疫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急召飞赴武汉。此后,作为中央指导组成员,一直战斗在抗疫前线。

  张伯礼院士的儿子张磊,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主动请缨来汉。到武汉后父子俩没见过面。张磊想去陪伴病床上的父亲。张伯礼说你不要来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2月,武汉准备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张伯礼院士和同在前线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写了请战书,提出中医药进方舱,中医承包方舱医院救治任务。中央指导组同意后,他们组建了第一支中医医疗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的209位中医专家,进驻江夏方舱医院,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

  2月14日,张伯礼作为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挂帅中医“国家队”接管江夏方舱医院。在方舱医院,患者主要喝中药汤剂,同时辅以太极拳、八段锦等方法来康复。

  “最让人欣慰的是,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00余位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的。医护人员也是零感染。”张伯礼说。中西医结合抗击冠状病毒,是张伯礼力推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词,至今未改。 (记者胡义华)

  仝小林院士

  关空调感受武汉湿寒

  牵头拿出“武汉抗疫方”

  为了与患者“感同身受”,仝小林院士在晚上关掉住处的空调,打开窗户,希望对武汉的“湿寒”有更准确的体会。

  仝小林院士 记者金振强 摄

  3月8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来到武汉的第45天。当日上午,他通过网络连线参加了一场重要会议。

  1月24日,大年三十,仝小林院士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身份,肩负着重要使命奔赴武汉。

  到达武汉后,气候潮湿阴冷,为了与患者真正“感同身受”,仝小林在晚上关掉住处的空调,还打开窗户,希望对武汉的“湿寒”有更准确的体会。

  一个半月以来,他奔波于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方舱医院、隔离点及社区,深入防疫一线,分秒必争。通过临床实地观察,仝小林认为,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定下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原则:宣肺化湿。

  与湖北省专家讨论后,仝小林拟出了通治方——“武汉抗疫方”,又分别针对发热、咳喘、纳差、气短乏力等症状,拟定了4个加减方,可在主方的基础上合并使用。

  2月3日起,“武汉抗疫方”在武昌区大范围免费发放,仝小林团队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教授团队合作,开发出手机APP,患者可得到后方医生的用药指导,既减轻一线社区医生的压力,也调动起后方医疗资源。

  手指搭在患者的腕上,心里更装着患者。仝小林还要负责牵头制定国家诊疗方案里的中医治疗部分,随着疫情发展,方案需不断修订和调整。身在抗疫一线,仝小林院士坦言,方案持续更新与完善,离不开全国中医资源及中医团队的支持。 (记者刘晨玮 整理)

  黄璐琦院士

  带领首支援汉国家中医队

  接管重症病区

  黄璐琦院士带领的医疗队,是首个进入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是首个接管重症病区的中医医疗队。

  黄璐琦院士

  3月8日,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对重症病人的治疗进行指导。黄璐琦院士已在汉工作了43天,带领首支中医国家队在战疫一线发挥主力军作用。

  正月初一,黄璐琦院士临危受命,带队赶赴当时收治重症病人最多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他带领的这支医疗队,是第一个进入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是第一个接管重症病区的中医医疗队,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第一个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使用中药治疗的医疗队。

  这多个“第一”,对黄璐琦院士来说,是沉甸甸的职责,也有挑战和压力。

  中医药能不能在重症及危重症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实践出真知。1月29日上午,金银潭医院将南一区病房的医疗工作交给医疗队。当晚国家中医医疗队给第一批患者服用中药。

  截至3月7日,该团队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28例,累计出院84例,其中中医辨证纯中药治疗出院4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院33例,出院率65.6%。

  在重症患者治疗中,中西医协同作战,打出 “组合拳”。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在患者康复过程中,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黄璐琦院士还带领团队制定并多次优化了中医诊疗方案,并不断纳入新冠肺炎国家诊疗方案中。3月4日发布的最新第七版诊疗方案中,由黄璐琦院士及团队根据临床不断优化的“化湿败毒方”,被列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推荐用药处方。 (记者刘睿彻)

  本组稿件统筹:李俊

  【编辑:吴蕾】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