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汉医护:逆行而来,不惧不悔来之即战

2020-03-10 07:16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  尽入荆楚为战地,披上白衣作战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主动请缨、挺身而出、千里驰援,用血肉之躯为武汉筑起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他们,只是全国援汉的35000余名医护工作者之中的代表。

  四川医疗队向雨彤

  为了102岁患者安全

  每次“抱”着老人上厕所

  她将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细心照顾老年患者的起居,陪他们说话,缓解老人情绪。

  向雨彤 记者何晓刚 摄

  “我眼神不好,看不清你的脸,但我感谢你们。”武汉市武昌医院102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王兰(化名)老人,不久前对精心照顾自己的护士向雨彤表达了感激之情。

  33岁的向雨彤是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先后在呼吸内科和ICU工作了12年,是医院的技术骨干。

  汶川地震时,向雨彤家的房子受损,得到了全国的支援,对此她感恩在心。医院招募援鄂队员时,她先后两次递交请战书,随四川省第九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我就是怀揣着一颗报恩的心来到武汉”。目前她被安排在武汉市武昌医院呼吸重症病区,分管10张病床,多是重症患者。她和其他护士一起轮班,每次值班要工作5—6个小时。

  102岁的王兰是整个病区年龄最大的患者,也是向雨彤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年长的病人。除了新冠肺炎外,老人还患有不少老年病,如骨质疏松等,生活起居主要靠向雨彤来照顾。

  十多天来,向雨彤将王兰当做自己的亲人,照顾她的起居,陪她说话,缓解老人情绪。

  因为年迈体弱,老人上厕所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每次向雨彤都要先把老人扶下床,搀着在床边站一会,再和另外一位同事一起,从两边协力将老人半抱着,一步步挪到厕所,再一步步将老人送回到床上,一趟需要15分钟左右。每一趟完成,她都累得满头大汗,胳膊酸疼。 (记者史强 通讯员彭宇)

  重庆医疗队罗玲

  四代行医救人

  带着家训来汉战疫

  发现有患者口渴找水后,她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总拿着水壶走来走去,哪位患者需要,就马上给对方倒上一杯热水。

  罗玲

  每次值班,32岁的重庆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女护士罗玲都会在空闲时烧好开水,拎着壶给病人送水。来汉36天,她给多少人送了水自己也不记得了,但她始终知道,这是爷爷在家训中对自己的要求。

  “愿后世医者,德深似海。对年迈病人心贴如父母;与己平年之人,兄弟姐妹关照;对病婴‘自身’骨肉相待……”

  罗玲是重庆綦江永新镇人,一家四代行医。从曾祖辈开始,她的爷爷、父亲、叔叔和弟弟都是医生。爷爷罗继宏在32年前亲笔写下一份百字家训,提醒后代从医者懂得医者仁心,这也成为罗家的家风。

  2月2日晚,主动请战的罗玲随队抵达武汉,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区。她在16楼危重症病区,和团队一起负责管理病床,大家6人一组,4小时轮班一次,24小时照料患者。

  一次,罗玲发现有位老人口渴找水,她赶紧给老人倒上水。事后,她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总拿着水壶走来走去,哪位患者需要,就马上给对方倒上一杯热水。

  80多岁的熊爹爹是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行动不方便。罗玲每次上班进病区,都会第一时间去看他,把他的开水倒满,保证老人一天都有水喝。

  她的努力感动了老人,只要碰到罗玲上班,熊爹爹都会拉着她聊天,谈工作,谈生活,谈武汉。老人的病情也一天天的好转,他说,等自己病好了,一定会请罗玲来武汉吃大餐。 (记者史强 通讯员向雅诗)

  湖南医疗队张丽娜

  重症医学“特种兵”

  在病毒“风口”抢救病人

  气管切开就如同在病毒“风口”操作,重症医学“特种兵”,分秒必争,与病魔抗争,努力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张丽娜 湘雅医院医疗队供图

  在重症超声的精准引导下,气管环定位、退出气管插管、手术刀划开皮肤、穿刺并扩张气管、迅速插管、连上呼吸机……一系列操作顺利进行。近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湘雅病房内,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成功完成。

  实施手术的医生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教授、刘志勇副教授。身为重症医学“特种兵”,他们分秒必争,与病魔抗争,与“死神”较量,努力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61岁的陈先生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随时可能恶化,专家组反复讨论认为,气管切开术势在必行。

  针对新冠肺炎这种烈性呼吸道传染病,气管切开就如同在病毒“风口”操作,含有大量病毒的分泌物气溶胶会喷出。

  由于患者气管切开的位置很难用肉眼定位,张丽娜运用重症超声进行精准定位,找到了合适的气管环。刘志勇右手拿扩张钳把患者气管切口扩开,几乎同时,左手拿纱布立即将伤口压迫覆盖,减少气溶胶的飞溅,再把气切导管放进患者的气管,接好呼吸机。短短10分钟,系列熟练精准操作一气呵成,手术完成。呼吸机显示,患者氧饱和度、生命体征保持稳定。

  在医疗队,张丽娜推动组建重症医学“特种部队”,针对危重症患者执行重症医生和护士长联合查房制度,建立重症预警和分级体系,提前识别出潜在可能发展为危重症的患者,尽早进行干预和支持。 (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严丽 张磊 王洁)

  陕西医疗队韩丽春

  为治疗老人“心病”

  接通患者女儿电话

  “可能治疗到最后,医术还没碰到瓶颈的时候,就遇到人心的瓶颈。医术的最后都是医心。”

  韩丽春 西安大兴医院供图

  话少、干练、低调……陕西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韩丽春,是团队“主心骨”。3月4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临时搭建的“迷你ICU”内,韩丽春与同事为一位重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改用无创通气后,这位患者一切平稳。

  呼吸机插管难,拔管时更是会导致气溶胶迸发,感染风险巨大……类似操作韩丽春自己都记不清经历了有多少次。韩丽春是西安大兴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拥有19年手术麻醉经验。疫情最危急时刻,病区里同时有5名需要呼吸机治疗的病人,所有气管插管病人都放在韩丽春的医疗组。

  精心治疗的同时,人文关怀也成为医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韩丽春成为患者与家属联系的“中转站”。

  2月5日,患者曹阿姨情绪崩溃,不配合治疗。这些经历让冷静的韩丽春遭遇“情绪的滑铁卢”,她说:“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我能感同身受。还好戴了护目镜,没有人看到我流泪了。”

  为了宽慰老人,韩丽春跟同事联系到老人的女儿,分开17天,母女接通电话的第一刻便在电话里泣不成声。为了治疗老人的“心病”,韩丽春叮嘱曹阿姨一定要接女儿的电话。同时,患者女儿有了韩丽春的电话,更方便了解母亲的病情。

  韩丽春说:“可能治疗到最后,医术还没碰到瓶颈的时候,就遇到人心的瓶颈。医术的最后都是医心。” (记者章胜 通讯员梁红娟)

  本组稿件统筹:王兴华

  【编辑:张靖】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