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承担着中国话语权的核心价值

2014-08-06 15:13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琼)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增大,如何解读中国日益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一方面,国外开始盛赞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赞美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们直言不讳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消亡”,中国话语其实是资本主义全球话语的其中一员。面对这些值得警惕的国外思潮,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话语权构建中的意义,反思文化交流中话语权争夺的实质。真正的中国文化话语权,绝不是已经同质化的世界精神,而应坚守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阐述,承担当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使命。

  话语权是争夺人心的斗争

  “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从国际交流的角度看,话语权不是简单的话语交流,而是国家间以国家利益为目的,发表自己观点、立场的权利。当今,话语权已成为世界各国扩大自身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争夺也演变为比拼各国文化软实力的方式。话语权的内容包含四个方面:话语的传播者、话语的接受者、话语的内容、话语的反馈。

  话语权体现出的目的性,表现在思想上就是意识形态的争夺。汉斯·摩根索认为,当今国际政治“不仅以传统的政治压力和武力方法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夺人心的斗争”。作为文化的表述形式,话语的真正内核就是意识形态。传播者体现自身立场的意识形态,是文化交流中话语权争夺的关键。接受者的意识认同,也是话语权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没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无法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而没有话语权的意识形态,效用发挥也将受到制约。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话语权受益于当代全球化大发展,产生于具有文化差异的不同文化圈(地区)之间。每个文化圈(地区)都力图将自身的文化作为输出品,影响或改变其他的地区文化,形成话语权的争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核心地位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利益和价值观,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几百年,并且一直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对世界各地施加影响力。作为竞争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争得世界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如果不学会利用资产阶级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所建立的技术、文化和机构,它就不可能实现。”但是,也必须看到,服务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以资本作为衡量标准的文化认同,并且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鼓吹“适者生存”的资本运作方式,以达到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目的。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需要有所辨别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坚决抵制不顾自身文化特点去追随西方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文化交流的核心,坚持“吸收与筛选并重”的原则。

  话语权的争夺,并不意味着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必须封闭文化上的交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通过学习诸如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理论,而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独立于世界文明发展之外,自我封闭的结果只会使本国的文化最终落后。文化需要开放,世界也需要开放的文化潮流。中国是当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在文化交流上闭关自守,而要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基础上,吸收资本主义的有益文化为补充。

  西方人仅仅把中国的成功看成是经济上的成功,而有意忽视中国文化模式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避而不谈。要知道,中国经济模式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主义模式上的。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中国经济模式的成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那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相分离的企图,实质就是想要瓦解中国的意识形态。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成为世界语言,是否存在捷径?所谓重构或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一直被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国际化的捷径。他们认为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也不需要将马克思放在时代的背景下,只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加入符合现代社会的要素,就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语言”。类似的观点也被一些中国学者所采纳,被当成复兴马克思主义的灵丹妙药,他们甚至宣称“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其实,这样的重构恰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理论教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和歪曲。话语权的争夺不可能存在捷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充分适应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使无产阶级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上传播无产阶级的声音,争取世界文化的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都与文化中价值观、世界观的意识形态相适应。意识形态本身固有的价值尺度对人的自由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决定了国家的价值认知和文化使命。中国的文化交流实质就是传播我们自己的价值理论和立场主张。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作为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承担着中国话语权的核心价值,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性质,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理论坐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是中国对于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

  总之,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话语权中的凝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开拓进取,积极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从理论上,更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夏立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