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2014-08-25 09:51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学习时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歷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为奠基之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歷史性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面临的重大歷史关头,把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作为突破口,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继续推进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着重大歷史关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邓小平同志,面对十年内乱造成的百废待兴、百端待举的严重局势,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和高超领导艺术,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指出隻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他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决了怎样做才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这一全党关注的重大问题。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歷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歷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领导我们党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歷史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为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拨乱反正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推动和领导下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破除迷信,这对于树立干部群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对于各个领域拨乱反正的顺利推进,对于形成和坚持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重大决策,对于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飞跃,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塬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从世界范围看,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很好总结和探索的重大歷史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受了严重挫折、付出了沉重代价。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歷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歷史性命题,为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指明了方向。在领导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创造,敏锐把握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叁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因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好旗帜问题、道路问题。联系最近30多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新成就和在苏联东欧遭遇的严重挫折,我们从歷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更加认识到,邓小平同志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所作出的歷史性贡献是多么了不起,必将永载史册。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出的鲜明品格和崇高风范,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邓小平同志的鲜明品格和崇高风范,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备的政治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纵观邓小平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之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始终对党对人民无限坚贞,对革命事业的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特别是在受到错误打击、处于逆境时仍然沉着坚韧、从不消沉,最根本的就在于他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始终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样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命脉。这种精神之“钙”充足,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经受住“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才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是坚持不懈开拓创新。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备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艰难险阻,这就必须敢于开拓创新,用新的实践回答新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是鼓励探索、鼓励创造,反对墨守陈规、照抄照搬,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不仅这样说,更带头这样做,在开拓新道路的实践中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提出新思想、拓展新视野,从而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学习和发扬邓小平同志这种精神风范,做到“蹄疾步稳”,对于今天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对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叁是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备的根本立场。邓小平同志歷来坚持人民是推动歷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观点,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立场,坚持人民的事业必胜的信念。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反復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叁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同志这种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风范,充分反映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景仰和学习。

  四是崇尚实干、勇于担当。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备的实践要求。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取信于民,在工作遇到困难时要敢字当头。回过头来看,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关头,邓小平同志总是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奋力打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他一生经歷“叁落叁起”,每次被打倒都是因为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每次復出后依然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真是愈挫愈勇、愈压愈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决定恢復他职务的中央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依然真诚坦荡地说: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邓小平同志这种精神、这种所作所为,确实让人肃然起敬。今天,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手中。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打开了事业新局面,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赢得了崇高威望。我们今天纪念邓小平同志、学习邓小平同志,就应当大力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不屈不挠面对困难,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责编:夏立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