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今天的意义

2014-08-08 10:27 来源:
调整字体

  (光明日报)

  真正带有恒定性的文化精神价值,都是稳定的、恒久的。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但是在表述上,在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彼此可以互相阐释。

  中国是“文明体”国家,能够代表中华文化本体的一些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今天,而且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理想,希望世界大同。究竟能不能实现大同,我相信那是很遥远的事。但这个世界既然产生了那么多的纷争,最后透过纷争走向和解,从而达至大同,不是没有可能。

  20世纪是一个纷争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会蒙受那么多的灾难吗?人们可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走向和解?中国文化里面“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认识人类自己可能找到解决之道。当然也不是一味跟人家讲和,都欺负上来了,打到门上来了,中国人也是有勇气,有智慧,战胜那些残暴的势力。但是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一些,应该更和谐一些,应该有话好好说。战争常常是不智的表现,战争不是人类问题的最后解决之道。

  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只是在近代落后了,落后的原因一言难尽,在我看来,其实落后不落后,主要在于肯不肯学习他人的长处。

  中国落后的根子在清代。我的老师戴逸先生是清史专家,他对清代历史地位的评价比较高。清代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清代在版图建构方面贡献巨大,清代中叶经济发展,规模当时世界一流。但是在康熙末年以后的清代中叶,中国关闭了跟西方交通的大门,这个对中国损失极大。直到后来人家打来了,我们的大门被撬开,狼狈不堪。

  近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是一条英明智慧之路。但文化的精神建设比之经济的发展,显然比较滞后。当代文化建设少不了传统资源的补充。我今天讲的这些价值理念是当代价值建构的必要组成。可是精神价值的建构是一个长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大战略,不是一个小技巧。需要从小就有这个训练,这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道德依据。

  因此我觉得从小学开始,应该开国学课。对国学的概念,20世纪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乐”经没有传下来,现有“五经”。“六经”的文字经过孔子删订,汉代重新整理,形成可靠的定本。这个定本在中国差不多两千年以来,一直是公私学校教学的基本教材。

  “六经”为什么重要?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都在“六经”里面。《论语》《孟子》讲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义理,只不过孔子的表述,是把“六经”的义理化作了日用常行,更容易阅读理解。所以今天学习“六经”,学习国学,应该从《论语》开始。事实上,只有把国学理解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六艺之学”,才能和国民教育结合起来。

  中国历来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价值教育。你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但是百年以来现代教育体制形成以后,丢失了传道的内容,教师只教书,不再育人。过去中国的教育系统很独特,不仅学校、书院传道,家庭这个系统也是传道的渠道。另外所有的官员都负有“教民”和“传道”的职责。有的官员到一个比较后进的地区,会带来新的知识,就像苏东坡到海南,带去很多种植和饮食的知识一样。但我们现代教育在这一方面反而有缺失了。所以我主张通过开国学课,补充上价值教育这一课。但这个过程会很长,不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事情,甚至是一百年、几百年的事情。

  我的期待是,经过长期熏陶,循序渐进,包括敬、诚、信、恕、和、耻等在内的这些“六经”的基本价值伦理,能够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责编:夏立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