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价值观(4)——和谐篇:和谐共存 理解包容

2014-09-01 10:29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访谈楼宇烈、韩学键、计承兰

  对话价值观(4)·(和谐篇):和谐共存 理解包容

   (人民网)

  引子

  日前,有媒体报道,在陕西安康,广场舞再次引发纠纷,一名市民难忍噪音,水泼跳舞大妈。一段时间以来,诸如广场舞扰民、强行拆迁、医患关系等冲突事件和矛盾纠纷不时见诸报端,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和谐,作为国家复兴、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似乎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国家变强大,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增长,按说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时代,为何会有这么多不和谐事情的发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理一理当前的社会现实:这是一个变动的年代,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利益调整深刻剧烈,思想观念活跃多元;与此同时,也伴生着大量无法忽视的风险、矛盾和挑战:城与乡、贫与富、区域与区域、群体与群体之间,差距在拉大,平衡在打破,诉求呈多元。

  更具体地说,比如在民生领域中,看病难看病贵痼疾未消,房价高企难以承受,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年,虽然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但距离令人民满意的目标仍有差距;在社会管理层面,群体性事件多发折射社会管理之难,“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争论暴露道德建设之惑、多元利益格局之下的各方诉求趋于复杂……

  成绩不小,问题不少,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局面,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正在经历与目睹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深植和谐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中,“和谐”成为重要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和外延?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如何实现和谐?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如何践行和谐理念?本期访谈邀请了学者、管理者与实践者,共话“和谐”。

  多元共存

  和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记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和谐”这个关键词?

  楼宇烈:“和谐”包括“和”与“谐”,从字义上来讲,两者完全相同。

  “和”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核心精神。“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用得恰到好处,就能达到“和”。

  达到“中和”状态,就会“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文化里,“和”是生命的本源。中国没有神造万物的理念,都是自然生存,天地阴阳之气达到“和”的状态,就会“万物生”。生命的维系也要达到“和”的状态,在养生理论中,破坏了“和”的状态,就会生病。

  《论语》里也讲道,“君子和而不同”。“和”不是单一,恰恰是多元并存。相反、对立的力量达到平衡,就是和谐的状态。“和”不排斥“不同”,反而包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的内容就是相反相存,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相反的事物相存,就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韩学键: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那种特别协调、恰到好处的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大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城镇社区为平台,建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五和”社会,树立抓和谐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稳定的理念,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计承兰:“和谐”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我个人认为和谐是一种社会理想,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价值追求,和谐是融洽相处,而不是冲突对立;是自省自律,而不是为了脸上的“金粉”;和谐是公平正义,而不是丧失原则。

  弥合差距

  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是促进和谐的关键

  记者:目前国家发展依旧不是那么平衡,贫与富、城与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发展中应该如何协调多方面利益关系,体现和谐?

  楼宇烈: 一个社会要是不和谐,就会不稳定。人在社会上有差别,如何达到和谐呢?就是荀子说过的“群居和一”,这里的“和”含义丰富,包括不同的身份要相互尊重、和平相处,更重要的是“上下一致”,互相响应,齐心协力做好一件事。“和”,既要相互尊重并存,也要相互合作,对于治理社会非常重要。

  一个社会,要达到“和”的状态,就离不开“中”。“中”是中国文化中的实践原则,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能一头重一头轻,要达到平衡。

  如果社会出现不平衡,就要用“中”来使其达到平衡。比如,贫富差距不能太大,否则就会不平衡。“和”就是最高的平衡和公正。“和谐”需要社会的公平公正,但公平公正也不是说每个人都一样,不能搞绝对的公平。回报也得根据个人的贡献来衡量,人的差异是天然的,我们得尊重这种差异。不尊重这种差异,就是另一种不公。

  韩学键:我们党在十六大上首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包括“和谐”在内的12个词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再次强调,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和谐的本质是平衡、协调,是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社会关系。努力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的基点和努力的方向。

  以大庆市的实践为例,我们着力满足基本民生、建设小康民生、发展现代民生。

  满足基本民生,主要是以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为根本,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重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五保户,城市低收入群体等人群在住房、子女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建立综合救助体系。

  建设小康民生,重点是注重由满足生存需求向满足发展需求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惠民富民举措。截至去年底,大庆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8.2%,成为全国42个相对富裕城市之一。

  发展现代民生,着眼于推动人的价值实现,更加关注全体市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尊重群众的话语权,健全民情、政情、社情“三情”收集处置系统和“百湖民声”网络问政机制,通过民主促进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促进和谐。

  尊重包容

  解决一个小问题,就离和谐更近一步

  记者:和谐应该如何体现和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

  楼宇烈:个人要健康,需要“和”;家庭要和美,需要“和”;社会要发展,需要“和”。这是最根本的道理。

  “和谐”既是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状态、一种目标。如何达到,就是需要“中”,掌握这种不过不及的标准和实践原则,要包容、相互尊重。

  我们治理社会,要达到“和”的状态,就是要按照“中”的标准。荀子的《不苟》提出恰如其分是最好的,庄子的《刻意》提出人得自然而然,不能刻意去做。要达到“和”,就得避免“苟且”和“刻意”。治理国家也一样,不能为了政绩而去刻意否则就会造成最大的浪费。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认同的国家,就是互相尊重文化和习俗,不要试图去改变彼此。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并存,达到“和”的状态。

  韩学键:从具体实践上看,构建和谐,首先,应该落实到强化领导、顶层设计上,我们在全市各级党委成立社会工作委员会和群众工作部,把社会和群众工作站建到社区和行政村;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分类发展,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社会自我调节能力,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其次,落实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上,健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群众团体调解、行业协会调解、中介组织调解“六调联动”机制,借调节“活血化瘀”,用诉调对接、调访对接、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对接等8种形式,妥善化解各类信访矛盾,社会安全指数达到98%以上。市、县(区)分别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引入“第三方调节机制”解决医患纠纷。

  第三,通过体制创新,把机关更多的干部放在离群众最近的岗位上,把社会和群众工作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大庆推行公安警务体制改革,取消市区70个派出所,重组为20个分局,大量增加一线警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市区29个街道、200个社区整合成70个新社区,推进人力、物力、财力、权力和注意力“五力”下沉。

  第四,应该落实到以人为本、提升服务上,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群众工作网络,打造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体系;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服务和管理,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13项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流动人口。

  第五,应该落实到推进项目、办好实事上,健全“百姓定制、政府买单、群众监督、社会协同”的民生项目运作机制,面向社会征集“民生订单”,每年确定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社会服务、卫生教育、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六大类100项民生项目进行重点推进,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计承兰:我是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我觉得和谐应该在我们的服务中体现。

  我们社区有一对空巢老人,丈夫患有高血压,中风导致腿部无法行走,常年坐轮椅,妻子患有糖尿病和心脏病。他们两人都80多岁了,子女又都在外地工作,无法顾及到他们。老两口平时喜欢下楼晒晒太阳,但轮椅无法通过小区楼栋单元门槛,我们物业的工作人员就天天帮助他们,将老两口从家里接到楼下,也负责将老两口安全送回家中。此外,小区也会安排保洁人员为老两口做饭,打扫卫生。

  小区还有一名患有脑出血后遗症的居民,他行动不便。但楼上居民的电动车和自行车经常摆放在门口,协商无果后他就找到了我。我觉得作为邻居要相互理解,大家应该换位思考。我找他们协商多次,通过讲道理,解决了这个矛盾。

  这样的事儿虽然小,但还不少。通过我们的服务和工作,解决一个小问题,我觉得就离和谐更近了一步吧。(记者 魏 薇 袁 泉 叶 琦)

责编:夏立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