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价值观·特别报道:处世之本 治学之魂

2015-01-20 10:51 来源:
调整字体
   对话价值观·特别报道(17):处世之本 治学之魂

  侯树栋、逄锦聚、阎志民、邵维正、于沛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日报)(记者 苏银成 朱 虹 陈 原)  

 

  引子

  本报自今年5月16日起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者风采”栏目,先后报道了多位大学教授、研究员的事迹,他们分别是在历史、经济、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学养深厚、成果累累的著名学人。

  无论是学术创建,还是学科领路,在几十年治学生涯中,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他们时刻心系党和国家的命运。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拳拳报国之心;在泱泱著述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以贯之的敬业精神。他们多数已年过古稀,有的已经80多岁高龄,但学习、研究、教学从未停歇,且一直关注着社会走向、学术发展、思想脉动,堪称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2014年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再次采访他们,从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出发,以各自的人生阅历切入,探讨如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领略“学者风采”。

  历史发展的共识

  精神追求有了航向,实践探索有了底色

  记者:如今,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认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何在?

  侯树栋:近来,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在街头巷尾和社区的公告栏里最为醒目,不但有详尽的解说,还有生动的绘画;无论是在军营里,还是在校园、工厂、机关里,大家都在讨论和宣讲;电视、广播、报刊这些传统媒体上,这24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即便在网络上,也有不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新闻报道。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名教员,对此我深感欣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经过近百年奋斗、社会主义中国历经近70年发展,终于取得的最大共识,其中凝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反映出人类文明的进步足迹,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底蕴。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追求有了准确航向,我们的探索具备了基本底色,我们的国家、社会、个人拥有了价值标准。

  逄锦聚:我是研究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需要,也要满足文化需要。所以,发展市场经济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而要抓好精神文明,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于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历史地看,一个国家如果失去或者不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就会迷航,在经济发展中就会正负颠倒、主次不分,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就会忘记国家的本色和社会的期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