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图为董永才(右一)、唐大凤(左一)等一家人与哑婆婆张明芝(左二)合影。通讯员谢道玖摄
2003年冬,巫溪人董永才家门前来了一位聋哑婆婆,老董把她迎进门,嘘寒问暖、送衣煮面,老人也掏出身上的“角角钱”和讨来的百家饭给董家。老人在董家住下了,且一住就是11年。时光流逝,董家人和流浪老人相互扶持、相互安慰,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直到分别之时,他们才意识到相离已是那么艰难——
2月16日晚,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三社村民董永才一家,和往常一样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令一家人感到惊讶的,是主持人开场语结束后,第一个就播送了董家义务赡养聋哑陌生老人11年的新闻。
“我想婆婆了,啥时候去看她啊?”董家的小孙女董桂钦从电视里看到了熟悉的婆婆,扭过头问家里的长辈。董家人都看到,这个7岁小女孩的眼里,分明闪着泪花。
这是一个长达11年的收养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善良、慈悲和感恩;同时,11年的相濡以沫,流浪的老人已经成为收养她的人家重要一员,亲情,已经成为他们之间割舍不掉的纽带。
巫溪
村民董永才收留流浪婆婆
“嘿,你找哪个啊?”2003年一个冬日清晨,54岁的董永才走出家门,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自家的大石盆里洗手。
喊的第一遍,老人似乎没听见,董永才便大着嗓门喊了第二遍。
这一喊让老人回头了,她冲着董永才笑了笑。
“婆婆右眼花白,嘴里只看得到三颗牙齿。”董永才至今都能清晰地回忆起老人的笑容,尽管她头发凌乱,衣服也脏兮兮,但笑得特别干净。
董永才说,正是这一抹笑容,让他放下戒心,把老人扶进了家中。
时值寒冬,老人衣着单薄,身体瘦弱,一双小腿因长途跋涉肿得碗口一般粗,双手冻得通红。董永才和老人比划了半天,才知道这是一个聋哑老人,一只眼睛失明,已在外流浪了许久。
后来,老董到厨房给老人煮了一大碗面,见老人飞快地吃完了,他就又到厨房煮了二两。老董至今都感到非常惊讶:“那一顿,婆婆足足吃了6两面”。
填饱了肚子,老人将随身背篼里的东西翻出来给董永才看,里面只有一个桶、一根板凳、一口小锅、一把铁勺、3件破烂外套,还有大约10斤米。随后,老人又从兜里摸出一个小烟盒,指着上面的字问老董。董永才这才知道,老人不识字。
“不能让婆婆继续在外头流浪了。”当晚,董永才与老伴商量后,一家人收留了老人,给她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