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队行万里“送药入滇”
(威海文明网)云南省怒江州福贡镇马吉乡,一个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边境小镇。因为一场爱心捐赠之旅,与中国最东端的海滨城市威海联系在了一起。经过三天四夜“奋战”,“送药入滇”爱心团队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在8月26日,威海晚报记者与哈工大(威海)的大学生们一起,将价值14万元的药品全部送到了马吉乡各村医务室。至此,这场行程近万里的“爱心之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8月26日,威海“送药入滇”爱心团队成员穆桐(左)和当地一村民“溜索”横渡150米宽的怒江。
这一路,我们尝遍酸甜苦辣
酸:一首《在他乡》,引发队员们的思乡情
8月23日下午,“送药入滇”爱心团队准备进入马吉乡,大家坐上了一种在当地被称为“农客”的运输车。记者和3人登上了司机“阿普哥”的车,其余6人则坐在了另一辆车上。
“阿普哥”的小车虽然外表很一般,但内部装饰却挺时尚。一上车,他就打开车载MP3播放起了音乐。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当第一首歌水木年华的《在他乡》传来时,大家的心里不约而同多了一股莫名的酸楚感。
“离开家三天多了。说真的,实在有点想家了……”稍许,女生周诗桐的一句话几乎打湿了所有人的眼睛。
队员们在享受香喷喷的“大餐”
甜:三只漆油鸡,让队员们品尝到美味“大餐”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当地人有这样的生活习惯:早上起床比较晚,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点钟吃第一顿饭,下午4点钟吃第二顿饭。由于送药第一天行程安排得较满,当天大家都早早地做好了一整天不吃饭的准备。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上午11点半的时候,旺基独村村党支部书记丰前珍匆匆地回来了,并找人去村委会的院里抓鸡。一阵“折腾”后,院子里原有的六只鸡一下子少了一半。
一个多小时后,几名上山送药的人回来了。而这时,鸡也炖好了。丰前珍将两张大桌子拼了起来,邀请大家一起吃饭。偌大的桌子上,唯一的一道菜——两大盆漆油鸡唤起了大家的馋意。后来,队员们了解到,这种漆油是用当地一种树木的种子压榨出来的,当地人只有在招待贵客的时候才会用上。
当天,两大盆热腾腾的漆油鸡让爱心团队队员们品尝到了美味“大餐”,也感到了旺基独村人对我们的热诚。
队员们送药到村里。
苦:穿外套裹厚被,醒来仍被虫子咬了十几个包
在马吉乡,吃饭住宿队员们都还可以应付,唯独虫子叮咬是让大家最难过的一件事儿。这些“不速之客”总是“突袭”大家,临行前,所有人都带了驱蚊花露水,而实际情况是,这里的蚊子都很柔弱,也不大咬人,最厉害的是一种黑色硬壳虫子,不怕驱蚊液,会钻到被窝里把人咬的浑身是包。
8月25日,白天又下了一场雨。潮湿的环境使得旅馆里的虫子越来越多,姑娘们很怕这些虫子。哈工大(威海)的两个小伙子桑雨和王变超将虫子少的房间让给了女同学周诗桐和潘晓彤,他们两个男生睡觉的时候,都穿着外衣,再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便如此,身上仍会挨虫子咬。
与同学们相比较,本报特派记者王茂忠就没有这么幸运了。8月25日晚,迷迷糊糊进入梦乡的他感觉手臂刺痛,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就看到两只手臂和腰间被虫子咬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红点。吃早饭时,老板娘看见了他胳膊上的红点,让他用山上的溪水冲一冲红肿处消消毒,“得疼个一天,千万不要感染啊。”老板娘说。
用山上溪水消毒,大家以前都没有尝试过。为保险起见,大家还是用随身携带的碘伏棉球为王茂忠擦被虫咬的地方。一直到晚上,他胳膊上红肿的地方才渐渐开始消退。
辣:为节省时间,一根吊索“飞跃”怒江
在马吉米村,一种靠自制滑轮“溜索”过江的交通方式已被当地人使用多年。虽说2011年在距索道步行20分钟左右路程的江面上建起了一座新桥,但为节省时间,索道附近的村民依旧会选择“溜索”过江的方式。
8月26日,哈工大(威海)志愿者们为马吉米村送药,为节省时间,也在当地人的指导下用“溜索”横渡怒江。
一个滑轮、一条钢索、一根麻绳、一把青草、不足10秒钟飞过宽150米的怒江江面……在过江之前,队员们在江边迟疑了两分钟。而此时,江对岸的不少村民已使用溜索滑了过来迎接。
这时,记者决定带上一箱药品尝试一下。过江的装备实在简陋:一个钩子挂在钢索上、一根麻绳绕在身上再连接钩子,记者还希望得到一根“保险绳”,但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因为当地人都是这样过江的。为了安全起见,一名村民陪着记者一起过江。
脚下200多米就是翻腾着巨浪的怒江。抓住索绳,使劲蹬腿,脚刚一离地,两人便像离弦之箭般滑向对岸。此时的钢索被绷成一条优美的弧线,轻轻震颤着发出低沉悦耳的嗡嗡声……记者只觉得山风在耳边呼啸,只能紧紧地抓住绳子,盼着脚赶快着地。此时的想法唯有一个:原来每天走在平地上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只滑一次,就不免紧张,若是每天靠‘溜索’出行,实在是太危险了。”哈工大(威海)的大学生苏韶伟说。好在,大家从马吉米村村委会主任那里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明年,就在索道这个位置,还将建起一座吊桥,周边村民就再也不用“溜索”过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