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以践行城市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8-11 16:51 来源:
调整字体
   在“寻找”中树立精神地标

  武汉市以践行城市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光明日报)

  “纸条姐”陈慧丽、“临终关怀师”袁晓燕、义捐骨髓的好人郭卉……7月10日,一则“武汉精神优秀践行者”月度榜单登上了武汉市各大媒体。10位由群众推选出的“践行者”代表,用生动丰厚的事迹诠释了市民心中的“武汉精神”。

  这标志着新一轮“寻找武汉精神优秀践行者”活动正式启动。2011年8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被正式提出;2012年4月,对“优秀践行者”的“全城搜索”启动。历经近两年的寻找、积淀,今年2月,首批20位“优秀践行者”终于被找到。今天,新的寻找再度开始,并将以每月发榜公布“践行者”、两年集中评选一次“优秀践行者”的形式“立榜扬德,见贤思齐”。

  寻找,是这座城市共同的价值追寻,更是春风化雨的浸润和感召。至细至微的行动汇成强大力量,为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厦添砖加瓦,也为武汉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寻找:用身边人和身边事诠释精神、凝聚力量

  2011年,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全国掀起凝练城市精神的热潮。

  此时,“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刚刚提出,满怀期冀的武汉人也开始思考:达成目标,需要怎样的精神支撑?

  很快,一场凝练“武汉精神”的全民行动开展起来。政府组织,媒体联动,专家座谈,百姓参与……一个结论逐渐明晰:武汉人从不缺敢闯敢干的魄力,却少有精益求精的恒心。扬长,也要补短。最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成了全体市民的共同选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指出,武汉精神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升华,是对广大市民精神气质的提炼,也是对武汉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如何让城市精神落地生根,带来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寻找武汉精神优秀践行者”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诠释精神、凝聚力量。

  2012年4月,“寻找”的大幕缓缓拉开。广泛发布倡议书和活动公告;鼓励社会各界通过网络、电话等渠道推荐、投票;由专家、媒体、市民代表组成评审组,认真筛选,严格审核;分批向社会公示候选人名单及事迹……市委宣传部趁热打铁,组织宣讲团、开办道德讲堂,组织优秀候选人等先进典型巡回宣讲,让群众更深地了解故事、感受精神。

  两年的全民寻找之后,经过200多万人次踊跃参与,20位“武汉精神优秀践行者”最终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武汉精神赋予价值引领和发展方向,武汉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城市语境和实践平台。”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认为,“弘扬武汉精神,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武汉的坚定信奉和模范践行。”

  践行:点点星光,光大武汉精神

  这些“优秀践行者”大多平凡而真实。走近他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轮廓被勾勒出来,一个“追求卓越”的群像展现在世人面前。

  镜头一:

  “先用这面擦,一下、两下、三下;然后翻个面,再擦,一、二、三……”在江汉区石桥墩村兴业路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位瘦小的中年女子正手把手地教工人擦拭产品外包装。看似简单的工序,她却不厌其烦地反复演示,因为,她厂里的工人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残障。

  她叫易勤,人称“犟妈”。为了证明智残工人“也有梦想,也能做出大事业”,她和丈夫先后卖掉和抵押自家两套住房,8年累计亏损近80万元。企业几次濒临倒闭,易勤倔强地坚持着:“我倒了,孩子们怎么办?”工资要发,社保要交,易勤贴光了几乎所有积蓄,一家三口蜗居在工厂的一间暗室里。

  易勤为她的“孩子们”骄傲:“他们心里干净,做事认真,该洗五次手绝不洗四次。”因为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公司多次荣获“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称号,产品还进入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媒体报道后,很多人找上门来提供帮助。易勤谢绝了捐款,在政府帮助下,从银行贷款400万元。如今,3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即将投入使用。有了现代化的操作平台,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她说,还将招收三四十名智残工人,和他们一起把厂子办好。

  镜头二:

  2012年11月15日晚,一场特殊的拍卖会在武汉中原国际大酒店举行。“7万、10万、15万……533号,20万!”一声槌响,全场欢呼,武汉说唱团拍卖出了2013年贺岁方言喜剧《海底捞月》首演权,开国内演出市场之先河。

  很难想象,2000年前后,说唱团曾面临解散的窘境。除了少数几个“腕儿”以外,其他演员几乎没有演出,人心涣散,吵架闹事常常发生。

  2004年,现任总经理陆鸣临危受命,担任团长。他决定,“排演全团32名演员都能上的剧,一个也不能少”。为此,陆鸣摸索开创了“方言贺岁喜剧”。2005年,第一部方言喜剧《活着就要活快活》推出,大受欢迎。陆鸣又大声“吆喝”,在电台、电视台、车身、街头大屏幕投放广告。说唱团的名气越来越大,场场一票难求。

  开拓永无止境。近日,“两江游览”游船分场正式挂牌,团员们走上游船,向外地游客送上文化大餐;新创立的“都市茶座曲艺剧场”“评书分场”“黄陂曲艺分场”,成了说唱团培养新人、开拓明天的“希望大本营”。

  镜头三:

  在排爆反恐的路上,毛建东已经走了25年。

  2000年,在一次排除爆炸物的战斗中,他不幸失去右手。很多人劝他调离,但他坚持重返排爆岗位:“我必须留下来,稳定军心。”

  伤愈后,他开始学习单手装子弹、上膛、处理爆炸装置,很快重返排爆一线,并开始潜心钻研爆炸理论,实现了从排爆特警到排爆专家的跨越——收集了1000多个国内外典型爆炸案例;组织创立了全国第一家公安防爆安检实验室;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防爆反恐器材研究;受公安部委托,为全国培训防爆安检专业人才。

  如今,毛建东已是武汉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大队长。他理解的武汉精神,首先就是“要有责任意识,敢于担当”,投身其中后,则该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犹如点点星光,“优秀践行者”们以不懈的坚持和进取,共同光大了武汉精神。

  “价值精神元素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认同和内化。”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指出,“这些实践探索不仅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之有效、深入人心的时代显证,更堪当我们充实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宝贵资源。”

  发扬:点滴行动,支撑起“2049的武汉梦”

  陆鸣常忆起武汉老一辈曲艺家夏雨田的故事。2003年,夏雨田已重病在身,仍坚持趴在病床上为说唱团写剧本,经常写着写着就“睡着了”。后来才知道,那是肝昏迷。“看着夏老师,我们没理由不好好干。”陆鸣说。专做方言喜剧后,陆鸣的收入由每场过万元骤降到几百元,但他从未言悔。

  “纸条姐”陈慧丽是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国土规划窗口首席代表。10年前,为提醒一位老人带全办证所缺的材料,陈慧丽写了一张纸条,并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从此,这成了她每天的工作习惯。10年来写下万张便民纸条,手机24小时接受群众咨询,还常常上门办公,很多办证群众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她的纸条。

  陈慧丽说,自己此前深受“武汉精神优秀践行者”们的影响,“今后要加倍努力,回报大家的信任。”而身边同事纷纷被她带动起来,“留纸条”的工作方式蔚然成风。

  有纵向的传承接力,也有横向的学习感染。越来越多的道德模范、“武汉好人”和志愿者团队次第涌现。

  “最接地气的民警”王群,把家安在管片社区,拿居民当亲人;华中农业大学的“本禹志愿服务队”,建队10年来,1200多名队员支教贫困山区、关爱空巢老人、救助抚慰受灾群众,去年12月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励;“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已是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社区居民共14万余人,有4万多人是注册志愿者。

  一点一滴的行动汇聚起来,凝结成驱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力量:

  市民素质在提高。在“优秀践行者”蒋扣分的手机里,市民们维护清洁的“好图片”越来越多了,破坏环境的“黑图片”越来越少了。投身环卫工作7年来,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病痛有苦累,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欣慰。

  群众满意度在提高。在武汉市民之家一楼的电子留言板上,办事群众纷纷留言:“32个赞”“市民之家,群众之家”。

  经济水平在提高。2011年以来,武汉经济总量连续四年每年增加千亿元以上,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跃升至第4位。

  万俊人认为,“大武汉不在于楼多高、人口有多少,而在于城市境界有多高”。哈佛博士、全国“千人计划”最年轻的入选者范犇颇有同感:“把城市建好,最难的是软环境,是人。”3年前,他和妻子放弃申请美国绿卡,回到武汉光谷创业,因为“家道复兴,儿女岂能旁观”。他和海归团队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1000名武汉的优秀学生去世界顶级学府学习,继而帮助他们回武汉创新创业,用所学本领实现“2049的武汉梦”。

  这个梦,是新制定的《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彼时,武汉将成为国家战略中枢型中心城市、文化与生态特色鲜明的魅力宜居城市。这是刻在全体武汉人心头的梦,也是有赖于“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方能实现的美好图景。(本报记者 曲一琳 王斯敏 夏静)

责编:夏立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