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赞黄陂“乡医之星” 爱岗敬业受村民追捧

2014-09-15 07:44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王华在坐诊。  

  王华救治病人。

  (武汉晚报)她扎根黄陂偏僻乡村十多年,为村民解除病痛;她学历不高,但人气很高,很多病人成了她的“粉丝”,她走到哪,病人就跟到哪,甚至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乡亲,也会打电话向她问诊。昨天,本报刊发的通讯《乡医王华,村民眼里最亮的“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近百位读者给本报新闻热线82333333打来电话表达对王华的敬意。与此同时,网友们也纷纷为王华点赞。

  “不要把她调到大医院,

  让她继续给咱农民看病”

  手机号为159722**341的刘先生说:看了王华医生的报道很受感动,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王华深夜出诊,病人家属要她早点回去,家属可以自己拔针,但王华非要守着病人打完针,观察没事后再走。我住在中心城区,60多岁了,我都想去黄陂找王华看病。很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医生。好医生应该就是医术精、态度好,请代我向王华表达崇敬之情。

  手机号为158717**174的王先生说:我是个老师,看了“乡医王华”一文很受感动,她是乡村医生里的明星啊,农民追王华这颗星,这是非常少见的。武汉有一个好医生叫王争艳,她是服务社区居民,我建议给王华申报“最美乡村医生”称号,向全国推广,这对缓解医患关系、传播社会正能量有促进作用。

  手机号为135542**037的郑先生说:我要向王医生说一声感谢。我家住在黄陂甘棠朱冲村,儿子从生下来起,只要感冒就找王华看病,父母年纪大了,也经常找她看病。不管王华到哪,我家就跟到哪。王医生看病不像有些医生一开始就搞这检查那化验。只要是找她看病次数多的病人,她基本能记住这个病人对哪种药过敏。

  手机号为186071**698的夏先生说:我原来也在基层当过乡村医生,也干了十几年,对乡村医生的辛苦体会很深。王华能做到现在这样确实让人钦佩,她是一个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乡村医生。我是一个“逃跑者”,3年前,我因难以面对乡医任务重、待遇低、风险大等困难,所以选择了离开。面对王华,我感到惭愧和失败,但是我觉得很多医生都应该向王华学习。

  手机号为187171**539的钟先生说:我是东西湖人,一心慌就流汗,四肢无力,想找王医生看病。她手机号是多少啊?

  手机号为134870**600的张先生说:我有点担心,我也是农民,你们报道王华后她就出名了,但请不要把她调到大医院,让她继续给农民看病吧。

  偏僻乡村有王华,

  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昨天,长江网首先转发了本报相关报道,随后,网易、新华网、中国文明网、医学界等网站纷纷予以转发。

  其中,中国文明网武汉站在首页头条还就王华事迹配发短评《让爱岗敬业成为一种习惯,平凡岗位显露不平凡》;医学权威网站医学界在首页的“热门话题”栏目,重点推介了王华的感人事迹。

  本地多家论坛武汉热线、黄陂热线、武汉人论坛在转发有关王华报道的同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王华事迹。

  网友“双凤人家”说:医院多一些像这样的医生,普通老百姓就享福了!

  微博网友“黄陂薇薇新娘”更是直接点赞王华:这医生有医德!

  网友“往事如风”说:王争艳是城里的社区医生,而王华则是农村里的王争艳。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不起病,小病就拖,大病就扛,再大的病舍不得花钱或花不起钱,就回家等死。因此,农村更需要王争艳、王华一样的会开小处方又能管用的好医生。

  网友“杰出天天向上”说:偏僻乡村有王华医生这样的人撑着,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网友“小小毛毛虫虫”说:老百姓呼唤像王华这样的好医生!

  网友“春天花会开”说:坚守在乡医岗位,任劳任怨地为父老乡亲服务,确实难得,值得尊敬。

  王华的“追星族”

  高兴得像过节

  昨天中午,本报记者拨通王华的电话时,她正在家休息。“我知道了,一大早就有人给我打电话发信息,说我上报纸了。”王华语气很淡定,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本职工作,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老公、儿子也很平静。”王华透露,倒是她妈妈有点小激动,老人家昨天上午在买菜时看见《武汉晚报》头版头条有王华的名字,再细看果然写的是自己女儿,当即买了两份报纸。

  整整一上午,王华的手机几乎就没停过,大部分是她的病人看到报道后打来的,向她表示祝贺。

  王华去年在黄陂区人民医院进修过,该院医生邱向党和其他同事看见王华上报了都很高兴,觉得她确实不错。邱向党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说,王华来进修时,爱学习,肯吃苦,对病人态度好,“病人多医生少的时候,她会主动安抚等候手术的病人,有时中午她还会守在病人身旁。”

  王华的中学同学郑利在当地开中巴,昨天清早无意中看到了报道,她第一时间给王华打电话:“报纸上写的真的是你呢!”当时王华还没看到报纸,赶紧问郑利:“是不是把我写得太过了?”“写得蛮客观。”郑利全家都是找王华看病,她告诉记者,王华的确对每个病人都很细心、负责。

  罗婷和王华曾在甘棠卫生院共事过一段时间,她在给编辑部的电话中说,王华就像一个邻家大姐,对同事、病人都很随和。她医术确实精湛,上夜班病人少的时候,总看见她捧着专业书在读。

  “少花钱看好病,比什么都实在”

  记者:为什么那么多人找你看病?

  王华:病人说我医术好,其实我是过细。有些病人在大医院看过又回过头来找我,不是大医院的医术不行,可能是因为接诊面太大,对病人的细节关注不够,我就从大医院开的药、做的检查和病历上寻找蛛丝马迹。还有,不是大医院没治好,而是病人没有配合治疗,我会记住一些症状重的病人,叮嘱他们按时治疗。再说了,我看的多是常见病,跟大医院看的疑难杂症没法比。

  记者:为什么你对每个病人都很仔细?

  王华: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个小伙子说腹痛,在工地上受了伤,我被他误导,以为他是被撞伤了。第二天小伙子又来了,一量烧,低烧,我判断是阑尾炎,B超证实了这一判断,赶紧手术。从这以后,体温、脉搏、呼吸,每项检查都不放过,就是怕误诊。

  记者:天天都被那么多病人围着,怎么总能保持耐心呢?

  王华:珍惜病人的信任,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再简单的病也不能大意。病人多,我早已习惯了,以前在村里驻点,经常半夜都有病人来敲门,神经整天都是绷着的。

  记者:你已经从医17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华: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农村来的患者,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让他们少花钱看好病,比什么都实在。

  文/记者王震 蔡早勤 通讯员吴先敏

  图/记者胡伟鸣 熊波

  黄陂区委书记

  号召全区学王华

  昨天,黄陂区委书记胡洪春看了本报有关乡医王华的报道后,在第一时间作了签批:乡医王华的事迹平实、真实却感人至深。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我区爱岗敬业的榜样,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的好典型。全区上下要向王华同志学习。学习她心里装着群众,学习她一切为了群众,学习她为群众着想的高尚情怀!

  基层医疗渴求好医生

  对于医生,人们最习惯的评价方式就是看治疗的效果和花费。让患者见效越快、花钱越少,就越是一个有技术、医德高的好医生。但是乡村女医生王华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上述两个评价标准并不全面,尤其是在医改倡导“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背景下,维系医患信任,及时跟踪病情,正确指导就医,同样是一位好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为基层医生,建立并维护与病人之间的信任,是把国家医疗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镇,延伸到那些地处偏远的人家,其意义与大城市打造医疗资源之都同等重要。甚至在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扩大覆盖的今天,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乡村居民治些头疼脑热,看些疑难杂症,是把他们从“看病难”与“看病贵”的两难中解脱出来。众多老乡之所以成为王华的追随者,原因恰在于此。

  遇到基层治疗手段和条件解决不了的病患,准确地给出初诊,进而及时跟踪病情发展指导就医,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王华以她的负责和苦口婆心,避免了一位妇女随时休克死亡。这就说明在看重见效又便宜之外,基层医生分流导医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而人们却最易忽视这点。

  王华是一位难得的好医生,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乡村医疗。而她的坚守则提醒我们,用负责的态度去呵护医患信任关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已迫在眉睫。

责编:夏立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