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3.4万名党员干部参战“脱贫之役”

2019-05-27 06:03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重点贫困村贫困户都有结对帮扶的扶贫干部

  武汉市出台《武汉市光伏扶贫项目电价补贴实施方案》,按1.10元/度的标准对全市140个光伏扶贫项目上网电费进行垫付,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 记者陈卓 摄

  长江日报5月27日讯 “请涉及‘八大工程’‘两不愁三保障’的产业、健康、就业、教育、危害、保障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市直部门,报送全市相关数据进展情况。”

  5月26日,五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武汉市扶贫办近十间办公室里,仍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电话铃声、传达任务的话语声、各处室临时召开会议的讨论声、电脑键盘敲击声不断传来。

  据了解,今年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年,也是武汉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年。

  在关键一年,武汉如何确保“脱贫不返贫,高质量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两不愁三保障”领域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让党的扶贫好政策精准落到实处?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正举全市之力,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扶贫精神,全市共选派了2958名党员干部,组成1060个驻村工作队,对口帮扶1246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71个),而全市共有34427名党员干部,对口帮扶着34427户贫困户,也就是说,目前共有3.4万名党员干部,奋战在乡村脱贫一线。

  在市纪委帮扶下,黄陂蔡家榨街凤凰寨村形成茶叶、油茶、籽莲、养虾、光伏、农庄等6大支柱型产业格局。 记者刘斌 摄

  ┃走“造血式”脱贫致富路┃

  创新推出“三乡工程”带动成立60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武汉“三乡工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回应。

  走进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光华村,千亩柑橘正在茁壮成长,再过几个月,这里的柑橘将金灿灿,压满枝头。

  光华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武汉大力实施 “三乡工程”后,吸引大学生能人张朝带着中国柑橘研究所的新品种,流转1200亩土地建起柑橘园。目前,橘园共吸纳42位村民及贫困户参与生产,年人均增收3万元。江夏区的土质,极适合柑橘生长。到今年10月,产业园里首批柑橘就将大量挂果,届时,当地柑橘产业将陆续吸纳周边500名村民就业。

  据了解,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探索大城市郊区农村脱贫攻坚新路径。全市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三乡”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接连出台 “黄金20条”“钻石10条”等政策,吸引市民、能人、企业家下乡投资,唤醒乡村活力,激活土地资源,帮助贫困村盯准产业方向,走上“造血式”脱贫致富路。

  黄陂蔡家榨街凤凰寨村由市纪委和市金融控股集团定向帮扶。通过吸引企业下乡投资,推动凤凰寨村成立生态合作社,形成茶叶、油茶、籽莲、养虾、光伏、农庄等6大支柱型产业牵头,多种产业并存的产业格局,为村集体带来50万元的年收入。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三乡工程”吸引社会资金156.9亿元,建成共享农庄2085户。黄陂区直接吸引社会资本113.7亿元,带动15万农民吃上旅游饭;江夏区积极探索南北合作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发展苗木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带动46个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

  目前,“三乡工程”带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4个,实现了271个贫困村全覆盖。

  ┃扶贫,除了扶智,更要扶志┃

  271个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每户都有结对帮扶的扶贫干部

  26日下午,大雨将江夏区八秀村贫困户黄美保家门前的桔子树,冲洗得分外干净,空气中不时有几缕栀子花香,袭过门前飘入小院中。

  “您家户主是丈夫王瑞香,1963年出生,‘因残’致贫,家有耕地7.95亩,住宅120平方米。目前您和老伴每月药费要花1200元左右,工作队已和人社局对接,解决了药费问题……”堂屋里,市民政局驻舒安街片区扶贫长刘志耀,正带着工作队员和王瑞香的妻子黄美保交谈。几年驻村工作,虽然对黄美保家的情况已经非常了解,刘志耀仍然不忽略任何细节,严格记录着黄美保家享受“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最新情况和需求。

  刘志耀说:“黄美保家享受‘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最新情况和需求,按照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严格记录。”

  据了解,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是目前脱贫攻坚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今年五月份,我市全面打响“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扶贫政策落实大行动。根据武汉的实际情况,此次大行动的调研重点,主要是围绕“3+1”,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政策执行情况,展开全面普查。

  目前,驻村工作队员正深入271个贫困村走访调研,对全市脱贫质量进行全面普查,确保武汉“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到位。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像对黄美保家这种贫困家庭的日常走访,也是我市“脱贫不留死角,不落一人”的工作要求。全市271个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里,每户贫困户都有结对帮扶的扶贫干部,这些驻守在村里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帮着村里脱贫,更要时刻关注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了解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经过全市扶贫干部的深入调研和走访,武汉现已出台不少精准扶贫的新政策,比如,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市为贫困学子提供了免学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等“两免一补”政策扶持,小学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000元,初中生为1250元;贫困户在各区范围内住院治疗,住院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大病、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左右,年度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控制在3500元以内;在各区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一站式、一票制”结算服务,慢病患者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精准实施雨露计划培训2385人次,帮扶2256名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8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

  帮贫困村贫困户打造产业的春天

  扶贫不仅仅只是给钱给物,更要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掌握致富技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武汉市贫困村为271个,主要分布在黄陂、新洲、江夏、蔡甸4个新城区26个革命老区街(乡、镇)。

  黄陂赵畈村贫困户王友文,因病致贫,家中生活极度贫困。在江汉区民族街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建起了油茶基地,王友文和村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种植油茶的技能,王友文的妻子陈香,利用农闲时间,也在基地打工,一个多月就有近1000元的收入。

  村里过去一片片荒山,如今种满了一棵棵油茶树,既扮靓了山头,又变成了“希望的田野”。

  我市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截至2018年底,已实现8611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27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结束了全市农村存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历史。

  扶贫,除了扶智,更要扶志,这是武汉近几年一直展开的扶贫新举措。

  扶智,几年来,全市教育扶贫累计帮扶贫困学子5万多人次,资助资金近5000万元,通过支教、培训等形式,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办学水平。常青花园老年大学副校长张明亮,被黄陂水口寺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们亲昵地称呼为“知心爷爷”。为阻断村民贫困代际传递,他将水口寺村贫困家庭学生的情况一一登记在册,联系辖区资源,对接常青花园青少年空间的“公益助学”品牌项目,将水口寺村全部贫困户学生纳入援助对象,组织常青花园爱心企业和爱心居民与贫困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实现读书圆梦的理想。

  扶志,我市推出了扶贫小额贷政策,有力增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动力。截至目前,扶贫小额贷已帮助1600多位贫困户,走上产业致富路,总金额1.25亿元贷款中,没有出现一笔逾期的情况。

  46岁的陈永,是黄陂区木兰乡七里冲村黄土店的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患结核性脑膜炎,经常头昏、呕吐,不能干重活,他的妻子留在家中照顾丈夫和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还有一双儿女正在上学读书,全家仅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七里冲村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江岸区水务局、司法局、台北街道派出驻村队员与七里冲村村干部组成帮扶团队,专门为其制定脱贫计划和具体帮扶措施,2016年帮助陈永获得了当地农行5万元贷款,成为了黄陂区首个因发展养牛产业而获批小额信贷的贫困户。

  驻村工作队员还请专家教陈永养牛技术,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陈永2017年就还清了贷款,到2018年9月,陈永不断扩大的牛棚里已经有公牛、母牛、牛仔近40头,收益超十万元。陈永养殖脱贫赢得了村民们的称赞,更起到了良好的养殖脱贫示范作用。

  ┃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

  脱贫攻坚列入全市乡村振兴五年规划武汉创新探索

  “管长效”的保障机制

  2019年以来,江夏舒安街的贫困户们,每月都能凭自己的“劳动积分”,到街里的“爱心超市”自由选取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爱心超市”是我市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价值导向的新举措。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针对脱贫攻坚热点问题,我市将创新探索“管长效”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政策落实,制定行动目标,全力提升脱贫攻坚的水平和质量。通过重点推广“政府+市场主体+农户+银行+保险”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机制,优先在贫困地区开展农商互联;大力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兜底保障)”的“四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

  目前,全市已创新制定了“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项目标细化分解表”,对“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百分百落实等十项重点内容,按季度分解阶段工作目标,明确责任。

  当前,全市将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列入乡村振兴首个五年规划,制定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产业脱贫工程、金融脱贫工程、结对帮扶脱贫工程、巾帼巧娘脱贫计划等六大脱贫行动计划,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

  为推进脱贫“造血”机制有效形成,全市从队伍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健全督查巡查机制等高站位、多维度,健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武汉脱贫攻坚作战图更加清晰:到2020年前,投入力度不减、帮扶单位不撤、帮扶干部不走,推进脱贫项目持续增效,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后,形成管长远的政策保障机制,确保贫困户脱贫形成长效保障。

  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通讯员尤俊 杨绍武

  【编辑:彭向东】

  (作者:李英波)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