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火龙果树过冬做准备明年预计收入10万元!他们脱贫后稳住满满的幸福

2019-10-17 17:10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10月17日讯

  编者按 : 2019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六个“扶贫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武汉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武汉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进展。2018年底,全市已基本结束农村存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历史,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6%下降到2018年底的趋近于零。

  扶贫扶智、扶志,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努力实现“稳定脱贫、永久脱贫”目标。全市根据中央、省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落实,加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派驻1059个驻村工作队奋战脱贫一线,充分利用村落资源和村民自身优势,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推进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武汉,托起贫困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梦想。

  吴之和:“把贫困村的帽子甩得远远的”

  青云村致富带头人激励贫困户扩产增收

  扶贫干部杜凡(中)和村里致富带头人熊汉华(左)及村民一起搭建火龙果大棚)

  10月15日,长江网记者走进黄陂区王家河街青云村火龙果基地时,看到一派热闹景象。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员杜凡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熊汉华,正忙着带领村民们在基地搭建新的钢化大棚,为火龙果树过冬做准备。

  青云村首批火龙果基地占地8亩,共8个大棚,由熊汉华和该村4名回乡能人联合投资建设。种植的品种,是工作队特地从市农科院引进的“金都一号”火龙果。

  “这个品种的火龙果,不仅肉质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还具有甜度高、耐贮藏、产量大、产果周期长的优势,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果品”,杜凡如数家珍地介绍。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熊汉华思路很活跃。他说,自己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基地里,对每一株火龙果的长势情况都了如指掌。“市农科院技术专家经常到基地来进行指导,经过精心栽培,明年挂果后预计每亩保底产量3000斤,毛收入8万—10万元。二三年后的丰产期,收益翻番都有可能。”

  火龙果基地既是村里的“产业发展试验田”,又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熊守浩说,自己在基地做事,一天有1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好家人,比在外漂泊打工更有幸福感。据了解,除火龙果种植外,工作队、村两委还和几位致富带头人商量,计划再打造30亩黄桃、蜜桔生态果园,早日吸引市民下乡到青云村采摘休闲游。

  工作队扶持鼓干劲、致富带头人打头阵,眼看着村里脱贫产业一天天兴旺起来,乡亲们的致富思路也被激活了。今年,蔡吴湾73岁的贫困户吴之和特地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7月至9月,仅靠售卖毛豆等时令蔬菜就增收了11000元。

  有了自己的“小产业”,吴之和越干越有劲。再过一段时间,他和老伴种的沙地小萝卜也要丰收了。“完全没打农药,施的是农家肥,今年的萝卜会更好吃”。看着绿油油的萝卜苗长势喜人,老人笑得很欢畅:“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想把贫困村的帽子甩得远远的!只要能吃苦做事,相信我们青云村的日子一天会比一天好!”(记者余康庭)

  叶时晏:“脱贫得靠自身奋斗”

  身残志坚养羊能手还想带领大伙致富

  叶时晏养的黑山羊

  “现在我也是能抬头挺胸走路的人了!”10月16日,33岁的新洲区汉楼村贫困户叶时晏激动地对长江网记者说。

  叶时晏的妻子是位残疾人,2005年,因为意外事故,叶时晏的右手也受伤致残,让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面对生活的不幸,叶时晏选择了自食其力,日常以捞鱼捕虾为生。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当时运气不好时一天只有一两块钱收入,一家四口生活非常艰难。

  2015年底,市烟草专卖局、武汉卷烟厂驻汉楼村扶贫工作队开始进村对口帮扶。在入户走访中,工作队被叶时晏身残志坚的事迹深深感动。叶时晏也主动表达了想发展黑山羊养殖改善生活的意愿。

  “以往缺资金缺技术,场地条件也不好,现在有了工作队的支持,再也不愁了这些难题了。”叶时晏说,脱贫得靠自身奋斗,他感觉自己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叶时晏顺利流转了30亩土地。工作队还为他争取到专门建设羊舍的用地许可,使黑山羊有了固定的放牧场所。羊舍建好了,首批50多只黑山羊仔“咩咩”的撒着欢,工作队又特地请来了农业专家进行养殖技术指导。

  “黑山羊一定要吃饱,得经常换一下吃草的类型,定期给羊吃些浸泡盐水的草,并且要及时给羊舍消毒……”叶时晏认真记下了这些经验。

  叶时晏逐渐地掌握了黑山羊的习性。2018年,他采取“卖公留母”“卖大留小”的养殖方式,不断增加黑山羊养殖数量。到今年,叶时晏的黑山羊养殖已达80余只,预计年收入将增加3万多元。

  目前,叶时晏申请的3万元免息小额贷款也得到了批复,“我想用这笔钱再买几头黄牛和一些鸡、鹅,进一步扩大养殖品种和规模”。叶时晏告诉长江网记者,“现在通过放羊养家一点问题也没有了!我还计划能将积累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其他贫困户,带动更多人一起奔小康。”(记者余康庭 通讯员刘亚明 余德华)

  董月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告别消沉勤劳贫困户走上科学养鱼路

  董月南在鱼塘边准备喂鱼

  “像这样均匀播撒饲料,要做到少量多次。”10月15日,长江网记者走进新洲区三店街董椿村村民董月南家,他站在自家旁的鱼塘边,正在喂鱼。

  10亩鱼塘,水面波光粼粼,增氧机和调理机正在运转,董月南站在伸展至水面的木制栈道上喂鱼,动作娴熟,鱼儿簇拥着吃食,水面溅起朵朵浪花。“看看这些草鱼,3、4斤算很小了,都是大块头。”董月南边说边笑得合不拢嘴。

  眼前这位质朴乐观的养鱼能手,几年前,还是因病致贫、意志消沉的贫困户。

  2015年,董月南的妻子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他本人身体也不好,还要照顾妻子,全家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每天过得浑浑噩噩,没个盼头”,董月南说,“熬了两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幸亏村里扶贫队帮忙出点子,帮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董椿村由武昌区杨园街定向帮扶。驻村工作队队长黄传清告诉记者,经过反复上门沟通,工作队认为董月南具备养鱼技术,自家有10来亩鱼塘,于是劝说他重新捡起手艺,养鱼致富。

  2018年,董月南开始重拾养鱼之路。黄传清带上扶贫工作队员,前往邻村找到有着20多年养鱼经验的村民廖三华,对董月南展开一对一辅导。及时发现了董月南家鱼塘用药问题,指导他购买新药。此外,扶贫工作队还为董月南买来《鱼塘的诊断和治疗》等书籍,并阅读划出重点,让他多多学习。

  有了理论知识和专业养殖大户的指导,董月南投放的草鱼、白鲢鱼、胖头鱼、喜头鱼、青鱼、鳊鱼等鱼苗生长顺利。

  “今年总投入6万元左右,预计产量将达到1万多斤,利润3万元左右”。董月南高兴地说,“扶贫队不仅帮助我走上了科学养鱼的道路,去年还帮我们家修缮了房屋、添置了家具,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记者胡毅 通讯员黄为)

  【见习编辑:戴容】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