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贫困帽”,关键要克服“精神贫困”| 长江评论

2019-10-31 00:01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李尔静
扶贫攻坚战进入到决胜阶段,不少贫困地区陆续脱离了绝对贫困的队伍。近来,对于扶贫的各项政策也不断加码,朝着“应扶尽扶”的目标看齐。但在一些贫困户中,“等、靠、要”的思想还是存在:有的心安理得地过上了“没有钱、没有粮,自有那扶贫干部送上前”的日子,有的向村组干部、扶贫干部提出了不少过分要求,有的被推荐去做公益性岗位,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不干了……


图源央视新闻
贫困是一种现象,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成因。有些是因病致贫,或者遭遇了什么难关,对这样的贫困户,给补助、给帮扶、给岗位,就会帮助他们努力脱离贫困。前几天,央视播放的纪录片《镜头中的脱贫故事》,记录了很多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借助扶贫干部“扶上马、送一程”的力量,努力奋斗,靠双手创造幸福,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励志故事。这正是扶贫的要义,让贫困户获得造血能力,不再返贫。
  但还是有极少数贫困户,明明有劳动的能力,却无脱贫的志气,患上了“依赖症”,舍不得摘掉“贫困帽”。尤其在扶贫政策加码之后,更是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等着低保“混日子”。这样的扶贫对象,正是扶贫攻坚的难点、痛点。
贫困不是一日形成的,有些贫困户的身上总少不了有“懒”的影子,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想干,导致生活日渐贫困。“因懒致贫”的贫困,更多的是“精神贫困”,不以落后贫困为耻,反以偷奸耍滑为荣。对这样的对象,应把更多的扶贫精力放在“扶志”上,放在思想教育上,引导他们克服惰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帮什么,如果贫困户缺的是脱贫志向,扶贫干部补的却是“给钱、给粮、帮盖房”,那怎么改得掉贫困户懒惰的毛病,激起他们奔幸福的动力呢?
越是在扶贫攻坚战的尾声,就越是要抓紧扶贫工作的关键,绷紧“扶贫先扶志”这根弦,不能用“输血”代替了“造血”,用达到标准代替脱贫能力,这是对扶贫干部和扶贫工作的巨大考验。
【见习编辑:戴容】
(作者:李尔静)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