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 开启人民当家作主新篇章
60年前的今天,1954年8月20日,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汉口中南剧场举行,开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同年9月15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开幕。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22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成立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前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城区所辖区内军事管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24日,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原人民政府电令,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过渡时期参与政权建设的协议机关,代行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遭遇1954年特大洪水 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休会23天抗洪
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期总共3天,但因遭遇1954年特大洪水,在开幕第二天就休会抗洪,23天之后才复会。
93岁的陆天虹老人,目前为止查到的、年龄最长的市人大代表。日前,记者走进陆老家中,听他讲述60年前那段终生难忘的经历。
“拿到选民证,妈妈高兴得不得了”
88万选民选出413位市人大代表
早在1953年,全市就开展了选民登记、基层代表的选举工作。
“凡18周岁以上、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就可以登记为选民。”陆天虹说,选民登记,以确定每位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旧社会,拥有“选举权”,人们想都不敢想。
“妈妈是一位农村妇女,之前从没听说过什么自己还有参加选举的权利。拿到选民证那天,她高兴得不得了。”陆天虹回忆。
1953年1月14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讨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问题,认为条件基本成熟,可以进行自下而上的全面普选。
同年,武汉市成立选举委员会,在市辖5个城区政府、1个水上区政府和郊区47个乡政府建立53个基层选举委员会,划分609个选区,登记并取得选民资格88万余人,选出区、乡人大代表2250人;普选结束后,各区相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413名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时任长江日报社社长的陆天虹,作为新闻界代表,光荣地成为其中一员。
1954年8月20日,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赵敏致开幕词。大会主席团由35人组成,申子谦为大会秘书长。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深切感受到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责任感和神圣感。”陆天虹说,“许多工人出身的人大代表在大会上畅所欲言,这在解放前是不可想象的,有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洋溢着当家作主的巨大喜悦。”
防汛压倒一切休会23天人大代表上堤抗洪
当时,武汉正值紧急防汛。陆天虹介绍,长江堤防矮小、单薄,洪水包围汉口四面,形势十分严峻。
防汛压倒一切。8月20日当天,市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平化作《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报告》和选举产生武汉市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休会。
“大雨连续不停,江水猛涨。人大代表、党员干部纷纷投身抗洪战斗。”陆天虹回忆。
9月初,汛情缓和。13日—14日大会复会。副市长宋侃夫作《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新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城市而斗争》的政府工作报告,市宪法讨论委员会副主任黎智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情况的报告》;大会通过一系列决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武汉“建设成为新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城市”的奋斗目标,着实让陆天虹印象深刻。他说,解放之初,武汉工业基础极端薄弱。但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是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众多大型重工业项目如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落户武汉;轻工业也开始发展,如武汉市国棉一厂。同时,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华中工学院、华中农学院、华中师范学院等一批高校陆续建设起来。而此前,武汉仅有武汉大学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