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 凝聚起同步小康磅礴力量
在海拔4800多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扎朵镇,“马背宣讲团”正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记者 洪玉杰 摄)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李家磨村利用青海小调及民族舞蹈等形式把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提法编排成曲向群众宣讲。(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2017年大事多、要事多、喜事多,跨入新的时代,回望精彩而充实的这一年,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紧扣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这一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扎实有效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汇聚了全省人民开启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这一年,青海590万各族儿女凝心聚力,坚定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干部群众心中生根开花;
这一年,一桩桩大事要事仍清晰在目,一次次重大主题宣传让改革发展的共识不断凝聚,发出青海声音,讲好青海故事,“大美青海”正在被外界广泛认知;
这一年,一项项沉甸甸的“国字号”荣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文明青海”形象显著提升;
这一年,文化改革不断深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文艺创作向高峰开启,文化名省建设结出新硕果;
……
用新思想武装头脑
画出理想信念“同心圆”
“叮叮当,叮叮当……”,清脆的马铃声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称多县草原上响起,“马背宣讲队”穿梭在雪域高原,一面面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为了让居住在冬季牧场的牧民及时了解十九大精神,宣讲队成员用康巴藏语开展面对面、互动式宣讲,把十九大精神送到每一片牧场、每一户牧民家中。“这样接地气的宣讲,我们农牧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能领会,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东方村村民才旺仁增高兴地说。
这样的场景只是我省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的一个缩影。连日来,全省组织宣讲力量,深入农村牧区、城市社区,充分利用“文艺宣讲团”“马背宣讲队”“百姓话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面对面、分众化、通俗化、互动化宣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青海大地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共圆中国梦的信心更加坚定。
——坚持以上率下、层层带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5次大规模集中宣讲活动,推动十九大精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生态环保理念进农村、进牧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寺院、进网站。
——编印藏汉两种语言的理论通俗读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脱贫攻坚政策百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各19万册,《“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学习辅导60问》15000册,发放各市州、县、乡镇、村和部分省直单位后,深受欢迎。
——用好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发挥社科院、社科联、党校、高校等研究机构作用,有针对性回答重大理论问题,推动解决现实问题,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5项,比上年增加6项,立项率为26.67%,获批项目经费1390万元,位居西北五省区之首,再创历史新高。
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形成最大“公约数”
讲述青海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青海故事是使命担当。
翻开报纸,一篇篇“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真实记载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步伐;打开电视,一个个专题报道显现了省委省政府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的决心和努力;点击电脑,翻阅手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地展示着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美好生活。
一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谋划重大主题、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宣传,打响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宣传报道战役,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舆论宣传,为决胜全面小康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青海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的宣传,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专项工作会议、重大经贸文化活动,浓墨重彩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中央环保督察边督边改”“喜迎十九大”“十九大时光”“党代表在基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等一大批有分量有深度的专题报道,全面展示青海改革发展稳定成就和社会进步主流,唱响昂扬向上的正气歌。
——结合“深化走转改·百日大竞赛”活动,组织媒体开展了“新春走基层”“和谐藏区行”“冬行青南”“百名记者一线行”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和网络主题活动,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为新时代加油鼓劲。
——连续三年与《求是》杂志社联合举办“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分两次共组织了杂多县120多名中学生赴京参加“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该活动成为反映我省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针对经济形势、改革攻坚、文化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民族宗教等方面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怎么看”“怎么办”,引导人们看本质、看主流、看趋势。
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筑牢社会文明“压舱石”
青海大地上,到处都有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文明故事:从8年磨一剑举全市之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西宁市,到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全国文明村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还有把感恩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实践之中的“全国文明校园”玉树藏族自治州红旗小学,背起妈妈上大学用行动诠释人间孝道的“全国道德模范”白永皓……像这样的先进典型事例,在青海不胜枚举。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一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全省人民的道德水准和公民素养达到了新水平。
——将核心价值活动有机融入喜迎党的十九大、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一周年等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举办故事分享会,诗词歌咏、书法绘画、演讲征文、摄影美术展、文艺展演等活动,助推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向“践行”转变。
——持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五大创建”活动,加强思想引领、道德培育、精神塑造、文明提升,有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开展富有时代精神、具有地方特色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善行义举等道德实践活动,召开全省“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道德追求”座谈会,表彰了全国学雷锋志愿“四个100”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德向善的力量。
——抓好“五星级文明户”为品牌的家庭文明创建,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转变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17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40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3所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10名个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奖,6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称号,7名候选人被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增强文化自信
开启文化惠民“快车道”
“我从一大早就开始等着开幕式了,这是属于我们果洛人民的节日,也是游客朋友们的盛会,就像现场的气氛一样,我们果洛就要火起来了。”前来观看第六届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牧民达宝激动地说。“月月有安排,天天有活动”。历时3个多月的2017青海文化旅游节留给人们众多的精彩和难忘。绚烂夺目的民族特色文化、高潮迭起的旅游体育活动,点燃了青海高原的激情,也向四方宾朋展现出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青海湖文化、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等相映生辉,让世界更多了解青海,让更多的人走进青海。
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海,文化自信已成为发展软实力的最好注释。
一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文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农牧区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向社区、农村、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延伸,实施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874个村,在9个县实施宣传文化示范县建设项目,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把“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梨园展风采·歌舞咏中华”“中华一家亲·共筑中国梦”“向党汇报、向人民汇报”等主题的基层巡演活动,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开展青海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精神文明奖评选,确定电影《德令哈之夜》、纪录片《瞿昙寺之谜》、话剧《草原之子》等6个门类18部优秀文艺作品参评国家奖项评选。出版连环画《尕布龙》、《廉福章》、《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少儿长篇小说丛书》(一套六本),相继推出《唐卡》《音画玉树》《格萨尔》、皮影戏《时代楷模——尕布龙》、长诗《黄河传》、长篇小说《河湟风云》等具有青海特色的作品,推动文化创作向高峰看齐。
——对外宣传不断强化,开展“感知中国·大美青海”摄影及唐卡展、“中国(青海)民族文化艺术展”、“外国留学生中国西部行——走进青海”采风及在线传播、“美丽江源——2017三江源国家公园媒体行”等活动,从不同层次、多角度呈现中国青海多样壮美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展示青海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宣传青海在生态环保方面的突出贡献。
有愿景更有实现路径。面对全省各族人民的新期盼新希望,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青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