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上感受伟大中国之创造精神

2019-06-27 05:07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快艇上检阅武汉5000多名运动员参加的横渡长江比赛,毛泽东身上的这件衣服被珍藏在东湖宾馆。记者彭年 翻拍 

  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毛泽东在武汉写过两首著名词作,其中《水调歌头·游泳》是他畅游武汉长江后创作的,视野宏阔,想象雄奇,意境渺远。在新中国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背景下,作品透射出丰沛的创造精神,催人奋进、只争朝夕,令无数读者为之激动。

  近日,长江日报8路记者分赴全国各地,寻访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精神,第一路选定武汉。记者走访长江大桥、东湖梅岭等地,追寻一代伟人足迹,感受“天堑变通途”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条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道路被中国人民找到了,被创造出来了!伟大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都凝结在这条通途上,通往无限未来。

  一条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道路,一条跨越天堑的“通途”,被中国人民创造出来 

  时下正值汛期,江水看涨,阳光下的大武汉更显辽阔壮丽。从长江大桥一侧,望向龟蛇之间的江面,那里正是当年毛泽东下水游泳、赋词吟咏的地方。

  我们能够遥想,那天毛泽东刚刚饮了长沙的水,又吃到武昌鱼,横渡了波涛壮阔的长江,放眼祖国各地欣欣向荣,心里真是高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显示出作者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酣畅表达了他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然后,情感节奏再度转换,作者感怀起长江逝水,想起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进程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

  《水调歌头·游泳》下半部分,描写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乃至中国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创造建设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对未来图景的展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汪建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大桥建成后,中国的南北铁路线真正变成了“沉沉一线”,成为坦荡通途;后来国家又“截断巫山云雨”,成功开发利用长江上游的水利资源,“变水害为水利、改造山河重新安排”。

  “天堑变通途”怎么理解?专家指出,除了工程学本身的意义,这里我们尤其要看到,“一条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道路,被我们找到了,被我们创造出来了!”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而通往崭新未来的中国道路,正是跨越社会天堑、战胜种种磨难而找到的,它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优势、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创新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由此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伟大祖国由此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活力。

  词作最后,毛泽东风趣地问:到那时候,神女应该不会怎么样吧?紧接着他又设想了神女的反应,“当惊世界殊”。神女当然会非常惊讶,因为独立自强的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强劲创造力,的确与众不同,让世界刮目相看。

  

  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视察武钢。记者彭年 翻拍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穿越时光隧道的科学预言 

  近年来,酷爱毛泽东诗词的习近平同志,两度视察湖北武汉。

  2013年7月21日傍晚,习近平特地瞻仰了东湖之滨的毛泽东故居。当时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武汉东湖宾馆对毛泽东故居重新布展,在一楼陈列馆展出了400余幅珍贵的毛主席历史照片。

  听了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习近平频频点头。他特意叮嘱,要把毛泽东故居办成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特别是在对青少年一代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去年4月底,习近平再次来到湖北武汉,一路视察重要企业,了解社区党建和群众生活,调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民的事无小事,要把人民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殷殷嘱托。“习近平的武汉之行”成为最热分享的新闻,无数网友点击观看和跟评:“马不停蹄、日理万机,向总书记致敬!”“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武汉正在见证历史!”

  两次视察期间,习近平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给予充分肯定。他在武汉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攻坚克难,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两次视察,习近平为武汉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进一步形成创造奋进、拼搏赶超的强大气场。

  如今的武汉,50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和改革试点任务叠加聚焦,“国家战略要津”地位进一步强化。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武汉又被赋予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新使命,这座城市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国际政要和商业巨头频频来访,中国国际友城大会、世界大健康产业博览会、世界集邮展览、世界军人运动会、大河对话等重大国际活动接连举办,武汉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点城市。

  正是基于无穷的创造精神,武汉的城市发展蹄疾步稳,日新月异。“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是穿越时光隧道的科学预言。

   

  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施工全景。记者詹松 翻拍 

  长江边、东湖边勃发的创造精神,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力 

  前些天,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了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毛泽东故居。正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他一生钟爱武汉,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中南海,这里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作为身在这座城市的长江日报媒体人,每次读到《水调歌头·游泳》,记者都感觉十分亲切,热血澎湃。词中的武昌鱼、万里长江、龟山蛇山、长江大桥,都是记者耳熟能详的日常事物,贯穿在武汉人最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之中。

  但是这首词作,就是能在“日常”中给人“热血”。万里长江在伟人笔下有了更雄浑的气势,天堑通途的变迁在伟人笔下有了相互联系的强大因果律。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让这一切由来有自,充满历史的必然:

  如今,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武汉。

  世界在建的主跨1000米以上悬索桥有13座,中国占9座;世界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斜拉桥21座,中国占17座;世界已建跨度420米以上拱桥12座,中国占9座。而这些世界级大桥中,约八成由武汉建桥企业承建或参建。

  武汉市内,包含在建项目,跨越长江的大桥达到11座。

  面对种种新的挑战,武汉建桥团队坚持自主创新,他们在珊瑚礁上建成跨海大桥,在世界著名的风口建设海峡公铁大桥,在港珠澳海面上建成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不断书写“中国速度”,汇成“中国气派”。

  武汉设计建造的高铁、大桥、高楼,创新了中国速度、中国跨度和中国高度,创造并刷新着“中国路”“中国桥”的纪录水平。

  一桥飞架南北之后,武汉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武汉光谷现在是中国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先后布局武汉的四大国家产业基地,是构建武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载体,承担着国家攻坚克难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重任,也是中华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钟爱的东湖本身,也在发生沧桑巨变。刚过去的4月,武汉东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且是唯一入选的城中湖。从东湖到东湖绿道,从一期到三期,这一带越来越大气、精美,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绝佳的休闲去处。

  5月29日,沿着林荫绿道,长江日报记者从梅岭走向海光水榭码头。走在这条路上,中印两国领导人去年在东湖边散步、交谈的身影,似乎仍浮现在记者眼前。那几日,全球主流媒体聚焦武汉,这座城市,就是世界的主场。

  长江边、东湖边勃发的创造精神,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力。

  记者刘嘉 邓小龙 李炜 刘功虎

  【编辑:彭向东】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