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突发专题 > 先模人物代表杨小玲 > 图片报道

杨小玲:放飞残疾孩子的梦想

2013-04-08 11:21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长江日报)  

 

  杨小玲正在向学生演示舞蹈。记者张偲 摄

  记者严珏 通讯员曹斌

  ……………………………

  出镜教师:杨小玲,37岁,武汉市第一聋校艺术教育(舞蹈)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0年

  杨小玲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一身运动装,正神采奕奕地指导学生们跳舞。见到杨小玲并不是第一次,一年多前因她指导了残奥会的开幕式演出,记者也曾采访过她。但相同的是,每次见到她,她都在指导学生们跳舞,身上散发的那种积极阳光的劲头,感染到每一个残疾孩子,也包括记者。她一边用手语比划,嘴里还用夸张的口型说着同样的话,她说有些孩子可以通过看口型知道她的讲解。

  “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

  2005年春节,杨小玲的一名学生刚进入中残联艺术团不久,就和邰丽华一起参加了《千手观音》的演出。大年三十晚上8时,杨小玲突然收到学生的短信:“杨老师,我现在正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还有一个小时我们的节目就要开演了。给您发完这个短信,我就要关机准备候场了。我好紧张。”

  看完《千手观音》杨小玲就给学生回了一条短信:“太美了,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舞蹈。”没过两分钟,学生的短信又来了:“杨老师,现在我和邰丽华一起工作,我更自信了。谢谢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美,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

  的确,杨小玲用她辛勤的工作改变着残疾孩子的人生。20年的特教工作,杨小玲为一个个残疾孩子放飞梦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历年来,她辅导的学生在全省、全国的各种汇演中连连获奖。近几年还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输送了7名优秀的舞蹈演员。

  残疾孩子的坚持感动了她

  1990年,杨小玲进入武汉市第一聋校工作。这位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舞蹈尖子,从没想过自己教舞蹈的对象竟是聋哑人。音乐再悠扬,他们也听不见,节拍再鲜明,他们也感受不到,杨小玲站在这群孩子中间,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

  她一边突击手语,一边教学生跳舞。而困难比她想像的大得多,所有的舞蹈术语,她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所有的节拍和口令,她只能用手势传达。一曲简单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她以为只用一节课就可以教完,最终她花了五节课时间。舞是跳下来了,可动作根本不能细看,一个踢腿就高的高、低的低,“那段时间真累!有时都不想干了”。

  是一件小事让杨小玲坚定了干下去的信心。有天深夜,她发现一间学生寝室隐隐透出灯光。她悄悄走到跟前,从门缝往里看,原来是几个孩子正聚在一起练习那个踢腿动作。四个姑娘同时把腿抬起,定在半空中一动不动。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最后,所有的腿都痛苦地抖动起来,但姑娘们互相扶持着,咬着牙,不让它们掉下来。杨小玲转过脸,这无声的一幕让她不忍再看,也坚定了她要教这些残疾孩子舞蹈的决心。

  杨小玲的丈夫陈双鸿是她的同事,也是一名特教老师。陈双鸿说,他和女儿已经习惯了杨小玲不在的日子。

  杨小玲一直放不下她的学生,怀胎七八个月的她还往练功房跑,虽然不能亲自为学生示范动作,但她觉得自己在练功房,学生们练得踏实。如今女儿已经9岁了,还没有跟妈妈一起过过生日,但舞蹈队学生的生日,杨小玲是一定要跟他们一起庆祝的。

  陈双鸿不仅在家中要兼顾爸爸和妈妈的双重身份,在学校,他也要不时充当妻子的秘书,帮妻子处理她忙不过来的工作。因为妻子有时又要教学又要带学生参加汇演,有时还会借调到残联指导排练,当分身乏术时,杨小玲就会要陈双鸿帮忙处理一些琐事,如帮忙选择学生比赛的舞蹈配乐,帮忙收集视频资料等等。

  对舞蹈队的学生来说,杨小玲就是妈妈。比如,外地的学生双休不能回家,就会到杨老师家中吃上可口的饭菜。再比如,她不仅指导舞蹈,对舞蹈队孩子的学习也不放松,舞蹈队的学生要是成绩有所下滑,她就会亲自辅导他们的功课,利用练功空隙检查学生作业,督促他们订正,直到班主任反映该生成绩已经跟上了进度。

  此外,哪个孩子心里有疙瘩也逃不过杨小玲的眼睛。余杰是杨小玲曾带过的一名学生,该生年幼丧母,家境贫寒,时刻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学校对他非常关爱,但他没能把这些关爱化为学习的动力,多次违反学校的纪律,并产生了放弃学习的念头。杨小玲就一次次找他谈心,解除他心里的疙瘩,还经常帮他垫付生活费,并在社会上联系热心人士给予他经济上的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后顾之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余杰有了明显的进步,成为学校文艺队的骨干,后来还在省“八艺节”比赛中获金奖。

责编:DH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