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会君
舞蹈教室里有一面大鼓,强拍就敲打鼓面,弱拍就击打侧面,振动传递到地板,学生通过脚底来感受节拍——这是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舞蹈课,舞蹈老师杨小玲,已在这里度过了21个春秋。
1990年,杨小玲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很多单位到学校招聘,包括第一聋校,出于好奇,杨小玲跑去聋校看看。
校园里,有几个学生在跳舞。聋哑孩子能跳舞吗?杨小玲仔细观察,她们动作稚嫩、纯真,神情愉悦,遗憾的是,没踏着节拍。杨小玲心里酸酸的,不禁眼眶湿润,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来到聋校,杨小玲开始突击手语。每天自学50个手语,3个月后,基本能用手语上课了。
那一年,杨小玲带了一个学生,这个孩子很有舞蹈天赋,可是就是不听话,让她抬头,她不抬,让她伸手,也不伸。杨小玲找这个孩子谈心,原来她觉得自己抬头,就有人指点她,手拿出来,会有人笑话她手短。杨小玲明白了,作为聋校老师,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懂他,爱他,陪伴他一起成长。
从此,杨小玲与学生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学生都愿把心里话向她倾诉。外地学生双休不能回家,她就把孩子们请到家中吃可口的饭菜,每年“六一”,杨小玲都没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过,而是带着舞蹈队的学生一起玩。
因工作出色,杨小玲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又被选为省十次党代会党代表。
2006年,中残联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借调她,她随团参加国内外演出70余场,出访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离开聋校这一年,无论走到哪里,杨小玲都买上一些光碟寄给学生,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学生怎么跳舞。学生也不停地给她写信,问她什么时候回来。
借调结束,中残联艺术团想留下她。在北京,视野更开阔,机会也更多,但杨小玲离不开聋校的孩子们,孩子们也离不开她。回到武汉,杨小玲给中残联艺术团的团长写了一封长信,留在了孩子们身边,继续伴他们,在无声世界里起舞。
责编:DH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