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护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长江网2月25日讯(记者罗兰 通讯员聂文闻)23岁的田甜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科的一名年轻护士,也是该院第一批走上战疫前线的医护人员。连续战斗三周之后,医院将她和同事调回后方接受隔离观察。利用这段时间,她慎重思考,2月24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总是被身边党员们的言行感动着”
田甜说:“我总是被身边党员们的言行感动着!”她最难忘的是1月18日,疫情在即,呼吸科党支部书记周琼教授发起组建防控疫情党员突击队,26名党员自愿递交请战书,争相要求上前线。大家齐心协力,当天建成符合“三区两通道”标准的隔离病房,当晚接收了一批重症患者。作为临床最需要的专科医护,这一群党员先后分赴四处定点医院驻守。
“书记自己就很拼,她冲在最前面,党员们自然会紧紧跟上 !”田甜一直都在观察。从突击队成立那天起,周琼就蜗居在病区再也没有进过家门。她每天在隔离病房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带着大家查房。在隔离病房,衣物黏身、头发湿透,双手被消毒剂浸出了一道道裂口,专注的周琼浑然不觉。常常是半夜十二点了,周琼还在用微信向医护提出危重患者的诊疗意见。
周琼要求医护人员多和患者“聊天”,送上安慰和鼓励,唤起他们的信心和斗志。在周琼的感染下,医护不光爱和患者拉家常,还会把咸的酱菜、甜的苹果送到口味不佳的患者床前。“医护不倒下,患者才有希望”,周琼提前给医护上培训课,反复检查大家的防护穿戴,一次次示范采样流程。截至目前,这里共收治确诊患者168人,康复出院的112人中,有87位是危重症康复患者,而科室医护人员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
“34天未归,3岁女儿抱着手机亲妈妈”
党支部委员杨丹护士长是田甜的成长楷模。田甜记得,杨丹临危不乱,改善设计,科学调配,5小时内扩建隔离病房接受重症患者。杨丹和护士们一起坚守在隔离病房,一待就是6-7个小时,不吃不喝,有时不得不裹上尿不湿。一位六旬阿姨拉肚子弄得厕所到处都是,值班护士小心擦拭,杨丹也默默为护士的安全担心。有一次,医院按要求将部分患者转运到定点医院,杨丹为一名八旬重症患者单独做了一份转运方案,天下着大雨,担架上的老人一点也没打湿,杨丹的护目镜被雨水冲刷得一片模糊,她不知哪来的力气,硬是将两个重重的氧气瓶扛上了救护车。34天没有回家的杨丹每天和一双儿女视频见面,3岁女儿抱着手机亲妈妈,亲到画面被口水模糊。女儿摔跤眉心被缝5针,没能陪伴的杨丹无数次揪心自责。
“患者出院不失联,背后有定海神针”
田甜记得,党员王小溶是医院首批派往发热门诊的医生,连续值守24小时是家常便饭,接诊、会诊、气管插管样样都干。王小溶医生对咽拭核酸转阴却仍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粪便检测,果然查出大便核酸阳性,她立即将这一重要发现上报医院。
这里每天都有出院患者,但患者出院不失联,背后还有“定海神针”。王小溶等所有责任医生建立病友群,一对一添加方便患者“私聊”,随时在线问诊答疑。党员杨博涵对接的患者有40多位,哪位病友康复状况如何?哪位到了复查时间?杨博涵医生了然于心,及时提醒。
25日,当长江网记者问到“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递交入党申请书?”田甜回答简单而真实:“因为,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周琼(中间)在带领团队成员查房
战疫好党员,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小溶、周琼、杨博涵
第一批隔离病房呼吸医护团队,从左到右:张连连、刘婕、杨丹、周琼、杨博涵、陈龙、孟大全。
杨丹(面向镜头者)演示从污染区到缓冲区的步骤。
总有一天,她们会回到过去的模样。
【编辑:刘晓星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