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大女儿回家,我心里慌”,93岁妈妈呵护72岁重病女儿战疫情

2020-02-11 16:48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2月11日讯  2月10日上午10点,72岁的田新民拿着自己的包,跟中风的老伴王益民和93岁的母亲叶望告别,前往医院做透析。因为心脏不舒服,叶望一边小声呻吟,一边用颤抖着抬起左手,用力给女儿挥了挥手,虽然没有言语上的表达,但田新民明白,这是老母亲给她的约定——一定要好好的回来。

  93岁的母亲叶望坐在阳台上盼望女儿早日归来

  田新民家住武汉市汉阳区建桥街归元社区,常年需要到医院做透析,疫情爆发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她每周一、三、五可以乘坐社区专车,到附近的汉阳医院进行透析治疗。

  从家里到医院,开车需要10分钟左右,每次田新民出门做透析,叶望和家人都会和她相互鼓励。一次次短暂的分别,是为了更长久的相守。武汉封城19天来,在社区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这对相依为命43年的母女相互照顾,在困境中坚持,她们相信,一切困难都即将过去,生活仍将恢复到往日的温馨。

  除夕夜,老母亲冒着大雨守望女儿回家

  叶望在楼栋门口准备迎接女儿透析归来

  上午9点,田新民开始吃饭,早饭和午饭一起吃,在母亲和女儿关切的目光下,虽然不是很饿,但她还是强迫自己吃完了所有饭菜。

  早上10点出门,大女儿王莹搀扶着她来到社区,工作人员现场给她测量体温后,早已等候多时的社区专车司机将她扶上车。上车前,司机拿出消毒水,对车内和田新民全身做了消毒,连鞋底都没有漏掉,这才出发前往医院。

  因为排队的人多,她每次都要到下午5点左右才能回家,中间7个小时,她独自一人在医院做透析,“上午多吃点,中午还可以在医院吃一点”,田新民对现在的状态很乐观。

  田新民拿着自己的包前往医院做透析

  田新民原来在汉口一家医院做透析,母亲叶望由王益民照顾,去年12月8日夜,王益民不幸中风,经过医院救治,现在身体大部分区域瘫痪,语言功能也丧失。

  为了照顾3位老人,大女儿王莹从上海赶回来,专门照顾老人。田新民也就近改到汉阳医院做透析,为的就是来去方便,不让母亲和家人担心。

  社区派出专车接送田新民老人去医院做透析

  疫情爆发后,公共交通停运让田新民去医院变成一件麻烦事。

  1月24日是除夕,也正好是田新民做透析的时间,王莹做好了饭菜,希望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年饭。因为公交、出租车停运,傍晚5点,她骑着父亲留下的二手电动车,独自到医院去接母亲,当天雨不小,她没有办法带伞,只翻出来父亲的一件旧大衣,冒雨接上母亲。

  王莹将田新民扶上车后座,用大衣盖住她,浑身无力的田新民双手紧紧环住女儿的腰,一路跌跌撞撞摸黑回到了家。还没进门,田新民一眼就看到,老母亲叶望就站在自家阳台台阶下,焦急地看着门口,顾不得漏下的雨水滴到身上,看到两人进了门,老人才松了一口气。

  事后,田新民得知,自从王莹出门后,老人就坚持一直站在台阶下,家人担心她饿坏,让她先吃点,她也拒绝了,她说一定要全家团圆,特别是要亲眼看到大女儿平安回家。

  田新民老人

  2天后,田新民又将再一次入院透析,王莹四处联系,都没有办法解决。1月25日下午,她尝试着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当场表示请我们放心,一定为我们想办法解决,让我们吃了定心丸。”26日一上班,社区工作人员就给她打电话,表示帮老人预约了社区专车,接送老人去医院。

  “我们社区的3台专车都接送过老人”,归元社区负责人说,经过协调,田新民现在每次透析前可以提前预约社区专车,方便又安全。

  “田新民一家一直是社区重点关注家庭”,社区负责人说,此前社区多年来一直在给予帮助。王莹回来后,几位老人有了更好的照顾,但社区也没有忽略他们。春节前,社区还专门上门慰问,并送去慰问金。“居家隔离期间,社区还经常打电话询问老人的情况,让我们非常感动。”王莹说。这家人对社区工作的理解则更让社区工作人员动容,“我们在了解困难时,她们说自己可以克服,希望社区将关心留给更需要的人”,社区负责人说。

  “女儿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93岁的母亲叶望坐在阳台上盼望女儿早日归来 记者 金振强 摄

  中午12点,王莹给父亲和外婆做好了午饭。父亲午餐是米饭,混合着一些菜,她一勺一勺喂给父亲。

  叶望老人的午饭是一大碗面条,上面还盖着一个煎得金黄的荷包蛋,老人大口大口吃得很香。

  “外婆饭量很好,胃口不好时也会自己坚持吃下去”,王莹说,因为老人知道,只有多吃饭,才能养好身体,才能继续照顾女儿。

  叶望老人一家原籍汉阳区西大街,夫妻俩都是搬运工,抚养田新民、田幼兰姐妹俩,生活虽然艰苦,但一家人非常温馨。

  1957年,田新民的父亲因为肺病去世,担心女儿受委屈,叶望没有再嫁,独自抚养大两个女儿。她靠拉板车维生,还挑土、捡藕,一干就是整整7年,“她经常半夜累得小声哭泣,但从未在我们面前说过一声。”田新民说。

  1972年,田新民结婚了。5年后,为了便于照顾大女儿,叶望和田新民一家生活在一起,一住就是43年。

  田新民从小身体不好,1968年,20岁的田新民就因为肾病摘除了左肾;1998年她因为尿毒症做了肾移植手术,随后其右肾功能逐渐退化。从2006年开始,田新民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每周要做三次透析。妹妹田幼兰也有肾病。

  对于大女儿的遭遇,老人一直感到很内疚,认为是自己失职,43年来,她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和鼓励女儿,准备饭菜,操持家务,一手带大两个外孙女,让田新民能安心坚持治疗。“多年来,母亲的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田新民说。

  “我要吃药,才能解决问题”

  一家三口 记者 金振强 摄

  中午1点,叶望老人吃完饭后仍然感到不舒服,一直在小声呻吟,双手也在不停颤抖,“这里不舒服,我要看医生,我要吃药”,老人不停用手指着自己的心窝。

  王莹说,老人的心脏不好,疫情发生后又担心母亲,心理压力很大,这几天总是感到心脏不舒服。

  因为必须要在医院24小时照顾父亲,王莹回来后,不得已将母亲和外婆送到了街道福利院,除夕前刚接回家准备团年,没有想到就遇上疫情,她们被告知不能回到福利院了,随身的物品和药物都没有带出来。

  “外婆吃的药必须要医生开处方,现在不敢冒险出去”,王莹无奈地说。现在出行一趟很不方便,而且叶望年龄太大,家人不敢让她出门去医院,只能暂时在家扛着。

  老人晚上睡不好,每天半夜都要起来吸氧,一夜要起来几次。因为不会操作吸氧机,田新民每次都要跟着一起起来,帮她调试好,等老人舒服一点再一起重新入睡。叶望有时候看到疲惫的女儿被子没盖好,就颤巍巍地打开柜子,抱出一床被子,给女儿盖上。

  2月9日晚11时许,叶望感到很难受,担心自己不行了,一个人冲到了屋外,说要去看医生,被吓坏的众人发现后及时将她劝回,“其实她担心的是自己身体垮了,不能照顾我妈”,王莹说。

  过了一会儿,有人敲门,给叶望送来了急需的药品。原来是田新民出门时也一直记挂老母亲的病情,进透析室前托人买药,终于找到了一种,赶紧送来救急。

  看到女儿送来的药,老人非常开心,“她那么辛苦还想着我”。老人将药盒攥得紧紧得,颤抖着抠出一颗药丸,水还没摊凉就把药喝了下去,“我要喝药,喝药才能解决问题”,老人说。

  每次透析完,老母亲都变身“人形闹钟” 

  “她怎么还不回家?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接近下午5点,叶望老人又开始“习惯”性念叨,不停催王莹打探。

  14年的透析,田新民的身体已经很差,“每次母亲出门做透析,我们都担心是诀别”,王莹说。在叶望心里,每次看到女儿平安回家就是老人最开心的事。

  正常情况下,田新民下午5点左右就可以回家,每次临近这个点,老人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她撑着身子,站在阳台的台阶下,扶着扶手栏杆,面朝着门前的路面,期待着女儿身影的出现,家人劝她坐着等,她不愿意。

  下午5:30分,疲惫的田新民终于回来了,叶望高兴地像个孩子,走下台阶,隔着护栏迎接女儿。老人主动伸出右手,拉住女儿的手,半天不放。看到女儿准备进门,老人颤巍巍走到大门前给女儿开门。

  叶望双手接过女儿的包,伸出左手紧紧拉住女儿,将她牵进屋。等女儿脱下外套后,她细心将外套拿到旁边整理,用颤抖的手扣上扣子,拿到阳台挂起来。

  多年来,这一系列动作叶望老人早已非常熟悉,而且她也不愿意别人跟她“抢”,在她心里,这是一个母亲对女儿平安归来最好的奖励。

  这一次的透析顺利完成,但田新民和王莹心里并不踏实,随着疫情的发展,汉阳医院也收治了大量发热病人,田新民步行到透析室,必须要从医院横穿,仅仅只靠一个口罩,防护能力还是非常有限,“前期一直没有办法买到防护用品,全家都提心吊胆,我们正在想办法,让母亲下一次透析有更强的保护,同时也是保护屋里的其他老人。”王莹说。

  记者手记—— 

  生活给予我困苦 

  我都报之以从容 

  田新民母女是我曾经的一对特殊采访对象,她们母女间的亲情曾经令我动容。疫情发生后,这对母女的情况令我忧心,特殊的情况让她没办法一直隔离在家。

  一天的采访中,这对母女面对疫情,展现出来的除了亲情,更多的是面对困难的韧劲。所有人都听从指挥,闭门不出;田新民每次透析,社区都会给她做好体温监测、消毒工作,尽量提供安全防护;回家后,衣服马上换下消毒……

  正是这些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为一屋高龄老人筑起一道道堤坝,保证了她们的安全,也保证了小区其他人的安全。(记者史强 通讯员高璇) 

  【编辑:余淮 符樱】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