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青春最美丽的颜色

2018-04-09 10:58 来源: 青海日报
调整字体

   文明是青春最美丽的颜色

   ——青海师范大学“全国文明校园”创建纪实

 

整洁的宿舍环境。青海师大提供

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去年11月,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公布,青海师范大学榜上有名,这让全校师生为之振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青海师范大学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师范人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出的11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为青海省和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许明志,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下鲍学校的一名政治老师,这名师大的学生,对于母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的称号,他和其他校友一样感到骄傲。他说,能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为家乡培养有用的人才,是无上的光荣。

  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雄伟表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广大师生对建设美丽校园、和谐校园的热切期盼。

  立德树人

  筑牢思想之基

  相对于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与程序化,大学生德育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既不好定量评估、又不好定性认识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少有力抓手。为了扭转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局面,青海师大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点精准发力,2015年9月,经过充分的酝酿准备,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德育提升工程”。

  在采访中,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刘同德坦言:“‘重器轻道’不是现代大学题中应有之义。实施大学生德育实践学分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在平常考量学业成绩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加一把‘德行的尺子’,让学生在一条条的硬约束中,逐渐形成温良谦恭的行为习惯,为道德修养的培育提供肥沃土壤与优良环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对于德育工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学校有着深刻认识。为了让德育工程规范性与操作性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开发了德育实践学分网络系统,使学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对个人德育实践情况进行记录,班主任与辅导员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核对与考评。在德育实践学分网络系统支持下,德育实践学分考核,实现了“天天有记录、周周有检查,月月有考评,期末有总结”,达到了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学生德育实践情况的德育学分管理目标。

  同时,学校配套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文明修身”主题教育活动、“文明学生、文明宿舍、文明教室”达标活动……,并开通了文明修身网站、微信群,成立了大学生校园文明督导队,倡导全校师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培养良好文明习惯。

  大学生德育提升工程的实施,使学生日常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自觉自律明显增强,勤学守纪意识不断强化,崇德明礼逐渐成为校园的一种风尚。校党委副书记梅岩表示:“德育工程实施后,校园里,师生问候多了、文明礼让多了、进图书馆自习室多了、维护集体荣誉多了。同时,违纪少了、旷课迟到的少了、宿舍卫生脏乱差与男女不得体交往的不良现象少了。德育工程已经成为青海师大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与有力抓手。”

  副校长、民师院院长扎布,通过提炼藏族传统文化精华,结合民族师院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以格言体和劝诫的语言风格,主持编写《学生行为规范三十颂》在民师院广为传颂。

  《学生行为规范三十颂》内容涉及学习、生活、做人、处事等各个方面,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们传递着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哲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一个好老师,让学生受益终生。青海师大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每年9月定为“师德建设月”,开展系列师德建设活动,组织评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举办“名师报告会”、“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选树了“最美青海人”提名奖获得者马永贵老师为师德典型,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引领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行。

  “我们学院一直坚持‘人人都是班主任’工作原则,让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工作,关心爱护学生,每节课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分享做人道理等,这既能让老师们及时掌握学生情况,与学生拉近距离,又在潜移默化中开展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邹文军介绍说。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校还聘请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及其团队加盟学校,引进沈昌祥院士来校工作,开辟了国内顶尖人才引领学校人才发展的快车道。全年引进、培养博士24人,现有博士159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9.32%。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约为79%,教师学历结构持续优化提升。

  环境育人

  点点滴滴暖人心

  春风送来清新,书香弥漫校园。晨光里,湖水边,白鹅、鸭子戏水鸣叫,三三两两的学子,手握书卷,或静坐、或踱步、或沉思,青春的身影、琅琅的书声伴随着太阳的脚步唤醒了菁菁校园……

  中午12时,前来用餐的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逐一按需点餐。各种风味小吃让前来用餐的师生大快朵颐、4元牛肉面、1元素菜窗口、1.5元快餐窗口为学生提供了实惠的就餐选择……在食堂的另一头已经吃完饭的同学主动将桌上的残渣收入餐盘中,并将其带至餐盘回收点。

  正在往餐盘回收点放置餐盘的一位同学说:“自从有了‘校园文明巡逻小分队’,通过巡逻队的督促,改变了很多同学平日里吃完饭不收碗的坏毛病,同时还督促我们养成了按需点餐不铺张浪费的良好风气。”

  “我们设置了美食之窗栏目,学生写下自己想吃的食物,愿望就能成真。你看,这就有一个学生写的‘虽然身在异乡,但是尝到了家乡的味道……”食堂二楼中快餐饮经理陈佳明介绍说。“让同学们的点滴心愿在我们的努力中变成现实,也让他们在一粥一饭中收获成长。”

  在这里,园林工人、宿管阿姨、食堂师傅、保安大叔等后勤工作人员也都被纳入育人体系中。学校每年都会评选出“最受毕业生喜爱的人”,除了教学科研领域突出的老师,还有很多来自基层的后勤人员,他们在生活的课堂上教会学子如何实现出彩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校园文化

  学生处处展风采

  3月21日,正值“世界水日中华水周”期间,蓝眼睛协会在学生活动中心前的广场上举办了“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主题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号召广大师生签署承诺‘我承诺:惜水师大、爱水师大、节水师大,我们在行动’,并为承诺人的手腕系上一条象征节水的蓝丝带。本次活动能让同学们对水资源保护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向麟说。

  向麟是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三的学生,也是学校“蓝眼睛”协会的会长。据他介绍,“蓝眼睛”协会成立于2002年9月,协会宗旨是共同缔造校园文化,携手保护自然环境,会经常组织进行一些环保活动。这个协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获得了很多荣誉。

  在图书馆各处都能看到佩戴志愿者牌子的学生,有的在大门进行引导、解答移动图书馆检索操作问题;有的在维持秩序,保证图书馆的安静;有的在书架前整理书籍……他们都是“书香志愿者”,整个志愿者协会有300人左右。会长吴军同学介绍说:“我们还会定期请老师、同学们来参加读书沙龙,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校团委副书记刘德铭介绍,学校的学生组织、社团都是德育工程的一部分,遵循着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创建了“七彩课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雷锋月”活动、“六一关爱农民工子女”、“郁金香节”志愿服务活动、“敬老月”爱老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协会还参加了环湖赛、清真食品展、青洽会、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志愿者活动,出色完成服务任务,得到学校和社会一致好评。

  师大的各种文艺活动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们的生活,“锅庄舞”比赛、“师大好声音”比赛、“诵读经典励志尚贤”活动、“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现场书写大赛等等,成为学生们展现才华的一个个平台。

  音乐学院也用艺术的形式,策划了一台主题与师大精神同名的“感恩奋进追求卓越”大型歌舞盛会,用“感恩同在”、“感恩和谐”、“感恩腾飞”三个章节将师大精神展现出来;音乐学院的特色主题班会“开讲啦”,深受学生的欢迎;学院去年为学校师生举办近50场音乐会。

  学校还成立了全省首家高校创新创业学院,构建“培训、孵化、发展”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果丰硕。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彦芳介绍:“这个平台会系统地从项目策划到实施进行授课,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发掘自己的创业能力,帮助他们今后更好的就业。”

  ……

  傍晚,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回望青海师大,在太阳的余晖下,灰白色基调的建筑错落有致,西北一带的高地上,现代化的体育馆和露天体育场飞檐波动,借助起伏的丘陵地形,似蕴藏着无穷的活力。整个建筑群的排列犹如一只迎着朝阳展翅腾飞的凤凰。

  此时此刻,音乐学院陈晓翔书记的诗在耳边回荡:“这里,是穿越时空,沿着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向前奔跑的师大!这里,是迎着朝阳,在祖国边疆大西北上展翅腾飞的凤凰!这里,画卷如此多娇!”(赵静 李雪萌)

责编:刘思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