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余项贴心服务打造温暖医院
市一医院在全市率先建成卒中、胸痛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流程
全市率先推出“晨光门诊”,夏天早上7点挂号窗口就开始对外服务,医护人员提前上班,方便患者错峰看病;
全市第一个推出“分时就诊”,提前预估患者的就诊时间,以便其合理安排时间;
建立以病人诊疗需要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通脑卒中、创伤、产科、胸痛四个急救绿色通道;
成立武汉第一个“手语导医义工队”,为聋哑人提供无障碍就医,8年来累计服务聋哑患者2500人次;
12个科室试点推出精细化服务,提出了40余项温暖举措和96项便民惠民举措;
探索“互联网+”,就医过程全流程均可在手机上实现;全市率先推出“AR+3D导航”,成为华中地区首家为患者提供精准实景导航的医院;
……
所有创新创举的标准只有一个:患者的需求至上。
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王卫民说,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医院在医疗技术、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不断提档升级。而今,医院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将继续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医疗改革。他表示,医院是很特别的机构,面对的是人。医护人员不仅将注意力聚焦在疾病和患病器官上,在诊疗的过程中,也要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改革开放40周年来,医院遵循“中医有品牌,西医有特色,中西医结合显优势”的发展理念,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全面开花结果,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11个“国家级重点专学科”领跑江城。
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面对新医改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武汉市第一医院将重新站在迈向辉煌的新起点,朝着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目标,阔步前行。
任何时候
把患者利益放第一
皮肤有病就去武汉市第一医院,已经成武汉乃至湖北人的共识。作为武汉市第一个全国重点专科、全国皮肤科“四强”之一,该院皮肤科日均门诊量3000余人次,年门诊量过百万人次,占武汉地区皮肤科门诊量总数的1/3以上,相当于一所三甲医院的年门诊量。
“一个好医生应该是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尽量为患者节约。可用可不用的药就不用,疗效相同的药则选择便宜的。”开小处方,是皮肤科的传统。从老一辈的主任孙曾拯,到段逸群,到现任牵头负责人陈柳青,在他们的带领下,科里医生开“小处方”蔚然成风。
“处方是大是小,都以患者的利益为先。”陈柳青说,开小处方,一方面是因为医院一直倡导要减轻患者负担;另一方面,医院有很多疗效很好的自制药,这些药价格低廉,客观上也减轻了患者负担。
甲乳外科主任赵建国坚持10年为890位乳癌患者建专属档案,他不仅追求医术精湛,还将患者的就医体验当成头等大事,极致追求细节的他在科室定下“105条军规”,细致到病人头发怎么扎他都管,并公开自己摸索出来的“秘笈”帮助年轻医生。
“微信医生”曾宪玉手机24小时不关机,白天见缝插针答疑,晚上回家后仍在微信上与病友互动。她以新媒介为纽带,为病情较重又无法及时复诊的外地病人、病情复杂疑难等患者,架起一座医患沟通“暖心桥”,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引领者和创新者。
泌尿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胃肠外科、骨科的技术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目的只有一个: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最新数据显示,医院2017年全年服务门(急)诊患者257.6万人次,同比增长8.7%;住院患者8.6万人次,同比增长9.2%;开展手术3.2万例,同比增长25.5%;病床使用率9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今年,医院不仅实现了平均住院天数同比下降0.4天,而且实现了门诊及住院人均费用同比双降,其中住院次均下降达0.54%。
“高位嫁接”
让市民坐享实惠
2018年年初,“2017(首届)中国医院百强院”获奖名单出炉,湖北省仅有四家医院上榜,武汉市第一医院是唯一一家市级三甲医院。能在强手如林的1000家三甲医院中脱颖而出,市一医院拼的是“医德”“医术”“环境”“医院管理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的综合实力。其中,医院站高位谋发展,从2011年开始推行的“高位嫁接”项目,让医院在加快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精尖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打造特色专科,提升社会知名度的整体发展上提速。
上周一,上海同济大学童晓文教授再次来到武汉,为76岁的田奶奶做子宫脱垂修复术。从2013年8月开始,童晓文作为市一医院受聘高端专家,来汉做独创手术,主治盆腔器官脱垂。他为田奶奶做的是“童式悬吊法”。这是一种改进式网片修补,根据患者个体,将网片裁剪成蝶形,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及前后盆底重建,可加固薄弱的盆底组织使其连成整体,有助盆底支持力的恢复。
据悉,童晓文除了亲自做“童式悬吊法”之外,还将指导腹腔镜宫颈癌根治、腹腔镜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高难度妇科手术。
肝胆外科与国内相关领域中最顶尖的团队合作,目前已能独立完成覆盖普外科肝胆胰脾的全部腔镜术式。不仅拥有全省唯一的ERCP治疗平台,而且在省内率先完成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最高难度手术;腔镜下的甲状腺手术、疝修补手术、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全胃切除手术、大隐静脉手术等年手术量居全省前列。
去年5月,甲乳外科率先在湖北省内开展良性疾病的经口甲状腺手术,今年3月,再次成功开展湖北省首例经口腔甲状腺癌根治术。经患者口腔前庭切口完成甲状腺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医生操作由上而下不受胸骨阻挡,淋巴结清扫更彻底,手术完全无痕。
9月初,普胸血管外科与上海长海医院签署合作协议,联手打造血管外科诊治中心。每周五,长海医院都会派血管外科专家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坐门诊、查房或者手术,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国内权威血管专家看诊。
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瑶介绍,目前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都已经各自请进专家,为病人做高端手术。专家来汉手术,产生的费用均由医院承担。这么做,医院岂不是要赔本?对此她连连摇头,公立医院本来承担的就是公益性医疗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最前沿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创新服务
提升温暖服务品质
大力推行医改,核心是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让老百姓享受到更高质量、更为精准的医疗服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护理服务提升与创新。
好的治疗从来离不开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记者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采访发现,全院各科医护人员开动脑筋,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创新服务改善品质系列竞赛。骨科护士发明了特制棉裤,上下两片,侧面用带子一系就行,方便打了石膏的患者穿戴;胃肠外科医护人员自制多功能中药腹带,通过透皮吸收原理帮患者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周围血管科每天带着患者做传统养生保健操“八段锦”,妇科设立专病QQ,疼痛科推出检查方位图,神经内科开展“红手环”“黄手环”“帕金森小屋”及颈椎操、十指操……
“一开始我们去创新去改变,是为了解决临床碰到的棘手问题。当我们在创新这条路上越走越深时,我们发现创新能提高工作效率,帮患者早日康复,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护理部主任王莉表示,护理工作中仅有微笑和体贴入微的关怀远远不够,要达到优质护理标准还需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护航。截至去年底,市一医院护理部作为国家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近五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作为患者安全用药的最后一道屏障,市一医院药学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挖掘服务深度,提高服务精细度。以打造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一流的药师团队,用专业化、人性化药学服务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
药学部主任张耕介绍,在药品零加成的医改新形势下,药师转变思维模式,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2014年,医院将药物咨询窗口升级为药物咨询门诊,免费对患者开放;推出合理用药宣教平台,定期发布热点用药信息,将其与居民生活习惯、饮食规律等相结合,方便老百姓学以致用;推出十余项暖心药师服务,将安全用药知识送到居民身边。
多年的不懈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药学部201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14年获批国家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15年成为首批全国20家合理用药咨询示范基地之一。
“互联网+”
重塑就医体验
今年5月,在国家卫健委主持的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现场会上,市一医院高分通过测评,成为湖北省首家通过测评的医院,这也是全国首家通过测评的中西医结合医院。陈国华副院长坦言,此次测评意味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国家标准,具备示范意义。
患者可在微信、官网上预约挂号,普通号分时预约精确至一个小时,专家号可分时预约精确至半小时。医生开具的导诊单,患者直接扫一扫导诊单上的二维码进入支付界面,点击“医保支付”,一键完成缴费。
患者就诊最担心医生开具“大处方”。武汉市第一医院借助信息化手段,自主研发了一套用药规则库,为医生的医疗行为戴上“紧箍咒”,不合理处方会被系统拦截。据悉,该系统上线一年来,医院用药占比从40%降至20%。
今年7月,市一医院率先推出“AR+3D导航”,将挂号、收费、药房和各个科室、各类便民设施的具体位置全部“搬”到手机上,用高精度3D地图的方式向患者提供实时实景导航,成为华中地区首家精准实景导航医院。
为进一步规范卒中救治流程,信息中心建成“卒中急救绿色通道”信息化管理平台。卒中患者一入院,戴上一个装有卫星发射器的计时手环,每到一个地方,手环都会自动“打卡”,记录下每一个环节花费的准确时间。急救“信息化高速路”的建成,让卒中救治每一个流程更加规范化精细化。
市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巍说,除了向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外,还将以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健康大数据等新技术为驱动,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智能管理水平。探索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规范医疗行为,实现精准诊疗,帮医生“看好病”,让患者“好看病”。
编辑: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