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法庭唱响“法治改革版”春天的故事

2018-10-29 10:31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从1978年春天的故事,到2018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

  四十年风雨兼程,从最初敢为天下先的“试验田”,到名满神州的“风向标”,到进入深水区改革攻坚的“阵痛”,再到新时代转型升级的“凤凰涅槃”,汉正街在改革的浪潮中几经起伏,砥砺前行。改革初期“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小商品第一街,在新时代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借助互联网思维浴火重生,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经济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法治力量的护航。汉正街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走到哪里,硚口区法治领域改革的“作为”就跟到哪里。

  从回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新课题,成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人民法庭(以下简称汉正街法庭),到延伸司法服务触角,破解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和堵点,助力改革攻坚,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减少矛盾纠纷,优化改革环境,再到利用司法审判的大数据,研判经济体制改革的疑难杂症,成为改革的“晴雨表”,汉正街法庭凝聚法治力量护航“天下第一街”凤凰涅槃,唱响了硚口区“法治改革版”春天的故事。

  经济体制改革浪潮澎湃 法治领域改革悄悄唤醒

  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有关部门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

  5个月后,武汉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恢复、发展个体经济,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当年11月,硚口区工商局在汉正街开展试点,核发首批小百货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汉正街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小商品市场。

  1979年底,103位无业人员持证摆摊汉正街,他们怯怯地叫卖声,拉开我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帷幕,也标志着个体私营经济重回中国经济舞台。随着汉正街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往来中的各种摩擦纠纷也渐渐凸显。

  如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小商品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硚口区积极回应经济发展提出的核心课题。在数次调研后,该区法院经过深入研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专门成立一个派出法庭为汉正街分忧。1986年,宝庆法庭应运而生,成为汉正街法庭的前身。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汹涌澎湃,硚口区法治领域的改革也被悄悄唤醒。宝庆法庭是硚口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派出法庭。派出法庭相当于公安局下设的派出所,其根本目的是就近为辖区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减轻群众诉累。

  在宝庆法庭首任庭长曾卫看来,派出法庭的设立,是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继承和创新。“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一套便民审判制度,深入田间地头、就地审理案件,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诉讼。宝庆法庭的设立,就是为了就地、快速化解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中产生的矛盾纠纷,扫除经济发展的障碍。

  宝庆法庭成立之初条件艰苦,办公室就设在当年宝庆街办事处的一间门房,不到6平方米,只有2张办公桌、6把椅子,唯一的一扇窗户还对着厕所。室内光线昏暗,进门必开灯,曾卫在那里当了5年庭长,视力急剧下降。当年,曾卫只带着一个书记员走马上任。由于人手有限,他经常一人充当多个角色,庭长、审判员、书记员、接待员都是他。

  新的法庭成立后,知晓率不高。如何扩大知晓率让更多商户受益?曾卫深入驻地商会、司法所调研,来到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一边宣传宝庆法庭,一边开展普法,向商户及时传达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减少矛盾纠纷,优化改革环境。

  在曾卫等人的努力下,到宝庆法庭成立1年时,法庭接审案件量已达百余件。辖区矛盾纠纷基本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治安大局平稳。

  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 汉正街法庭呼之欲出

  汉正街起初的禁区较多,不许卖大商品,商户没有批发、贩运的权利。因此,交易标的额较小,商业模式简单,从外地拿货,再到汉正街卖货。一般都是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行为产生的矛盾纠纷少。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允许个体户批量销售,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经过初期的探索和试验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逐步迎来蓬勃发展的高潮。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金交易变成了赊销模式,交易资金标的额越来越大。交易中产生的摩擦纠纷也越来越多。

  一方面,赊销模式导致了大量的欠款纠纷。另一方面,经营规模扩大后易产生货物积压,货款回笼速度慢,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商户之间产生了大量的民间借贷行为,导致借贷纠纷增多。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放量,矛盾纠纷数量逐步递增。到了1994年,宝庆法庭的案件审理量已达200余件,较成立之初翻了一番。当时还兼负着其他辖区司法服务重任的宝庆法庭,已无法满足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发挥司法能动性,用法治护航汉正街经济高速增长,1994年1月,硚口区法院在宝庆法庭基础上设立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人民法庭。当年,该法庭是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小商品市场专业法庭,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引领性。汉正街在经济上成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和风向标的同时,其法治领域的改革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一方面,随着商业模式的再次转型升级,简单的“倒卖模式”逐渐转变为“前店后厂”模式,汉正街的商户自己加工商品,再批发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产销一条龙服务。商业链条拉长导致纠纷数量增多的同时,也不断产生新的纠纷类型。如,合伙纠纷、委托加工合同纠纷、运输合同纠纷、产品质量纠纷,等等。另一方面,随着汉正街名满神州,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蜂拥而至,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新的问题也提上日程。

  经济实践不断创新与丰富,司法实践就要不断回答经济实践提出的新课题。1995年,硚口区法院设立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庭。1998年初,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庭与汉正街法庭合并办公。2000年3月,汉正街法庭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庭统称为汉正街法庭。

  汉正街法庭的职能、架构历经多次调整,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专业性越来越强。

  今年1至8月,汉正街法庭的接案数量已突破900件,商事纠纷的占比已高达98%。案件受理的标的额标准从原来的30万元以下大胆突破调整为3000万元。审理案件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自然人之间的纠纷演变为商户之间的纠纷,再到企业之间的纠纷。

  汉正街法庭见证了一批个体户成长为一代风流巨贾,与此同时,为汉正街传奇做好司法服务的后盾。

  旧城改造拉开历史帷幕 法治护航助力凤凰涅槃

  “汉正街寸土寸金,租个外墙就能当门面用,20平方米的空间一年的租金就是40万元。所以,每个空间都拥挤不堪,堆满了形形色色的货物。”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老汉正街人老张的记忆里,汉正街的过去就是密密匝匝的蜘蛛网,网里织满了繁华,也藏纳了隐患。

  进入新世纪后,汉正街市场尽管依然繁荣,但市场地位每况愈下,业态落后、人口稠密、商居混杂、交通拥堵、火灾频发等现状,与其所处的城市中心区位极不协调。

  “2011年1月17日那场特大火灾,让武汉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对汉正街实施凤凰涅槃式改造,加速了汉正街转型发展。”硚口区主要负责人说。

  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汉正街整治随即展开:近7年关闭了43个消防隐患突出的市场,数千家加工厂、上万家商户转移搬迁……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拉开了帷幕。

  如何用法治思维审视改革中的一些问题,破解改革中的难点和堵点?涉及多方利益的旧城改造如何顺利推进?其中,有两个绕不开的问题:一是依法行政,依法拆迁;二是依法化解旧城改造中的矛盾纠纷。

  既要当好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又要做好矛盾纠纷的“消防员”。踏着时代的鼓点,汉正街法庭不断转变职能,扛起新的历史使命,推动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2012年,江小武来汉正街法庭担任庭长时,汉正街拆迁工作正如火如荼。怎样才能做到依法拆迁?拆迁指挥部一个月至少要开两次会议,讨论相关法律问题,他们准备好了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等着江小武提供法律参谋。不仅如此,汉正街法庭还要为拆迁户开展普法宣传,为其提供拆迁补偿等方面的法律指导,减少工程推进的阻力,为旧城改造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旧城改造过程中产生的拆迁款分配等矛盾冲突急需化解。汉正街法庭不断将工作战线前移,延伸司法服务的触角,深入旧城改造的一线,摸排、化解矛盾纠纷。

  一家服装企业厂房整体外迁,几十个工人担心工厂搬迁后老板不支付工资,阻挠拆迁。汉正街法庭介入其中,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最终说服老板先支付了工人工资,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工厂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新时代转型升级再出发 汉正街法庭扛起新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唱响‘时尚汉正’品牌,汉正街正由传统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转型。”汉正街党工委书记胡亚非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拼数量、拼汗水的“创一代”正在汉正街的历史舞台上谢幕,拼质量、拼智慧的“创二代”正扮演起汉正街大舞台的主角。相较“创一代”,在“创二代”身上,江小武不仅看到了他们商业智慧的增长,还目睹了他们法治思维的转变。

  50多岁的商人赵先生(化姓),是江小武在汉正街法庭接待过的一位“常客”。他曾是汉正街叱咤风云的“创一代”,但最终却成了手拿一打“白条”的债主和欠债人。

  当年,汉正街的钱好赚,商人们只忙着赚钱,却忽略了风险防范。商户之间互相拿货,不是马上结账,而是经常给对方打一张白条,白条上没有任何正规的盖章,甚至连白条上的签字人都不是拿货的老板,而仅仅是一个看店员工。比如,赵先生派人把货送到对方店里,看店员工收到货后会打个收货条,多年后,看店员工不知去向,店老板抵赖不给货款。赵先生的一打白条就是这样产生的。到法院起诉时才发现证据不足。

  赵先生的女儿是名副其实的“创二代”,父亲的教训给她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有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自从打理生意以来,她宁肯降低利润也要规避风险,做了5年生意,没有一点坏账。

  在赵先生父女俩身上,江小武看到了新时代汉正街法庭的历史使命,在做好司法服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提高企业、商户的法治意识,增强他们的法治信仰,防范矛盾纠纷的产生。汉正街法庭的法官们,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生动案例,定期深入各大商会、行业协会开展普法宣传,以案释法,提示法律风险。

  汉正街法庭受理了一种新型案件,商户委托物流公司发货并代收货款,收货人蒸发,商户状告物流公司索赔。新型纠纷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后经调查发现,汉正街有一半以上商户委托物流公司发货、代收货款。于是,法庭通过普法宣传向商户们发出风险预警,提示其做好风险防范。

  汉正街法庭大量的司法实践产生的数据,通过分析研判,成为反映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为其发展提供及时的参考。

  汉正街法庭用“法治软实力”稳住城市经济增长的“底盘”,只是硚口区法治领域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硚口区委政法委牵头,全区总动员,推动法治硚口建设,凝聚法治力量,创造经济奇迹,一个大写的法治格局,正由硚口向世界敞开。

编辑:毕婷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