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提档升级为居民健康护航
医院全景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承红教授及其团队为患者行肺血管介入手术
肝胆胰血管外科主任袁林教授及其团队为患者行腹腔镜手术
40年前,门诊楼和住院部共用3层楼;现如今,成为坐拥3栋医疗综合楼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成功完成华丽转身。
人才梯队强,诊疗水平优,学科门类全,市六医院在武汉市民心中有口皆碑。2016年岁末,随着地铁六号线通车,医院无缝对接苗栗路站,就医便捷度和辐射半径大大提升。
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市六医院一直将专科建设视为兴院强院之本,打造了一批扬名业界、百姓叫好的精品科室。其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委员会呼吸血管介入组副组长单位,在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建设项目中被认定为三级医院达标单位。普外科、疼痛科为市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神经内科为中国卒中学会联盟卒中中心、武汉市卒中中心。同时,院级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检验科,均在业内外享有盛誉。
打造呼吸品牌学科 通过考评顺利跻身“国家队”
67岁的马老伯是随州人,8月26日,他在家突然大咯血1000毫升,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不好,立即联系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承红教授。
详细询问了马老伯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后,李承红当即判断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转至武汉救治。她在电话中一一交待医生在护送患者来汉路上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万一再次咯血时的急救方法。搁下电话,李承红在科室微信群里发消息:有急诊咯血患者,请各位医护人员火速到院,准备手术!
2小时后,马老伯被120送到市六医院,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CT室,定位“肇事”肺血管后送入导管室。介入团队的李发久和朱紫阳两位医生,将他病变的4支血管逐一栓塞,内镜团队的王小江医生再用支气管镜将残余血凝块清除干净,双介入治疗将出血点成功封堵。
闯过咯血关的马老伯因为肺部受损严重,李承红又给他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感染团队按照化验指标及时调整抗感染方案;呼吸与危重症团队控制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基础病,协调各脏器功能状态;间质性肺疾病团队随时跟踪肺部影像变化。经过20余天的艰难治疗,马老伯脱离危险期,病情逐渐稳定。
“正是有了团队的紧密合作,病人才能转危为安。”李承红表示,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时,必须各个亚专业团队相互协作,单靠一两个医生没法完成。
市六医院党委书记郭洪介绍,从最初内科下设呼吸组,到独立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再到分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病区、II病区、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市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模越来越大,是全国第三家、湖北省惟一一家由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师开展肺血管介入治疗的科室。
近日,该科顺利通过国家级PCCM专科规范化建设考评,成为湖北省首家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达标单位,标志着市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步入国家先进行列。
多学科领域取得突破 重点专科规范化建设齐头并进
医院在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同时,其他学科也齐头并进,并肩发展,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心血管内科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10余年来,在冠脉造影术、冠脉支架植入术、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心内科主任张苏川教授对鲁先生的抢救印象深刻。2018年6月,33岁的鲁先生突发急性心梗,手术台上险象环生:不到10分钟的时间3次心跳呼吸骤停。医生除颤后,一边用药物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一边争分夺秒开通血管。植入支架后,鲁先生胸痛症状消失。
消化内科除了能开展超声内镜、内镜下息肉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治疗外,今年还最新引进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电子内镜和蓝激光内镜,大大提高了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9月初,便血一周的谭女士找到市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贾业贵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谭女士的胃底有一个出血性病灶,在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再用蓝激光高清放大内镜复查,结果发现病灶周边有一些细小的异常肿瘤性血管,取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
“幸亏发现及时,谭女士可以恢复得与常人无异。”贾业贵介绍,与传统的消化系统内镜相比,蓝激光内镜放大60—180倍,获取更加明亮、清晰、深层血管的图像,让消化道早癌无处遁形。
作为武汉市卒中中心、湖北省卒中急救地图推荐医院,市六医院神经内科引进经验丰富的脑血管介入专家,推动脑血管介入治疗迈上新的台阶。“头晕10多年,一直以为是颈椎病,没想到是脑血管问题。”刚做完手术的涂阿姨不停向主任欧阳存不停致谢。
欧阳存回忆,涂阿姨是椎动脉狭窄导致的大脑后循环缺血,双侧椎动脉堵塞了90%,球囊扩张放入2枚支架后,脑梗“警报”解除。
下设14个亚专业组 让呼吸病患者治疗更精细化
主任李承红说,多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直坚持规范化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是科室一贯追求的目标。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更精细化的治疗,科室设有14个亚专业组。
2012年,肺血管介入学组开展肺血管介入技术,2017年11月成立“咯血中心”和“呼吸病血管介入中心”,12月牵头联手湖北省内64家医院成立湖北省呼吸病血管介入联盟,实现湖北地区呼吸疾病治疗及管理质量同质化规范化。目前,科室一年救治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咯血患者1000余人次,年手术量500余台,病人辐射周边省市。
呼吸内镜学组在湖北省率先开展电子支气管镜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年支气管镜诊治量近2000例,是市级综合医院中首家开展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的科室。
2003年,慢阻肺学组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病房—门诊—家庭”三位一体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康复治疗体系,年接诊慢阻肺患者4000余例。对长期受慢阻肺病折磨的病友,在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和“肺康复治疗”,帮助患者畅快呼吸。
睡眠呼吸疾病学组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睡眠呼吸疾病的临床研究,设有多导睡眠监测室,年诊治量700余例,在湖北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排名第一。
肺癌学组对肺癌治疗实行全程化管理,采用“4D技术”(血管介入+支气管镜+胸腔镜+经皮肺穿刺)对肺部结节进行早期诊断;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运用血管介入的优势采取全身化疗联合局部灌注化疗、内镜介入相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软硬件双引擎加速技术革新 “内培外引”优势外科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软硬件双引擎加速了武汉市第六医院外科快速发展。大外科主任刘文教授介绍,2015年底,19层手术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病区环境、医疗设备提升换代,硬件跻身全市医院第一梯队。人才建设上,医院坚持“内培外引”战略,涌现出肝胆外科专家袁林、神经外科专家彭一鹏及田学涛、崔军凯、刘阳、方军、刘念、李利、邹敏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中坚骨干,使得“六医外科”这个具有传统优势、深厚历史底蕴的“金字招牌”焕发出新活力,病人手术量、满意度年年攀升。
40年前,治疗肝癌唯一手段就是手术,现如今,介入、局部灌注消融、靶向免疫等综合手段轮番上阵。谈起肝癌治疗技术的革新,市六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主任袁林感叹不已。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在肝癌治疗上领跑市属医院。
2个月前,邱先生腹痛入院,发现肝左叶有个15厘米的巨瘤伴肝内多发转移,袁林团队为他制定了介入止血、化疗灌注、靶向治疗综合方案。邱先生将治疗方案传到海外求医,国际肝癌顶尖专家高度认同,并建议他回国治疗。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邱先生的肝癌得到了控制。
袁林说,发现肝癌后,仅有10%—15%的人能够手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手术机会。不能手术并不意味等待死亡,系统化、个性化治疗为很多肝癌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针对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能最大限度的延长生命,提高并改善生活质量。
血管外科开展的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静脉曲张等血管病个体化治疗,深得患者和业界的认可。
65岁的夏师傅接受胃癌手术已经23年,当年他正是在市六医院胃肠外科做的手术,清扫淋巴结53枚。3年前,他因腹疼住进市六医院,检查出结肠癌,科主任余阳再次为其手术。采取个性化化疗后,夏师傅迄今都很好。
“胃肠道肿瘤术后生存5年的病友在科里比比皆是。”余阳说,生存周期的延长,得益于已经去世的普外科导师张应天教授早年制定的“军规”:术前精准评估、术中规范标准切除、术后快速康复。余阳指出,肿瘤手术除规范化切瘤外,淋巴结清理也要过细,多留一个可疑淋巴结,就大大增加了术后转移的风险。
“乳腺癌手术从最大可耐受手术发展到最小有效精准治疗。”甲乳外科副主任李荣介绍,过去是根治改良术,现在是保乳根治保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用最小创伤达到同等疗效。据统计,科室保乳率达50%-60%。
李荣介绍,超声影像科的多模态评估、病理科全程管理,MDT多学科协作将甲状腺和乳腺恶性肿瘤的评估时间提前,避免了扩大手术,实现精准诊疗。
泌尿外科95%的手术是微创,实现了痛苦小、恢复快、肾功能保护好三大优势;骨外科在脊柱、关节、运动医学三大亚专业中精耕细作,开展的椎间孔镜、小切口髋关节置换、各种关节镜手术等领跑业界;妇产科的妇瘤规范化治疗、宫颈癌筛查、无痛分娩在各自领域圈粉,跃居市属医院第一梯队。
撰文:刘璇 袁莉 罗瑶 刘望
编辑: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