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汉口医院昂首踏上新征程

2018-10-29 11:34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汉口医院全景

  科教兴院 实力成就业界品牌

  市汉口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6年,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是武汉市重点专科。多年来,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使康复医学科发展成为中部地区一流的康复医学专科,并承担起国家区域性工伤康复服务的重要职责。据统计,近5年来,已有近3万名患者从这里走向康复。

  市汉口医院作为武汉市唯一具备完整康复体系的综合医院,2013年,湖北省卫计委正式批准新增第二院名“武汉市康复医院”,目前拥有250张床位的康复服务能力,凭借与国际及国家级康复机构的密切合作,康复临床技术水平始终保持着国内先进水准,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并承担了武汉市社区康复技术培训的任务。

  2013年,康复医学科创新性推出“私家定制”服务,根据每个患者的家庭情况及具体病情,为其量身定制一套专业标准的康复服务流程,使住院患者享受专业康复技术人员服务的同时,通过专业康复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家属基础的康复知识,使家属也共同参与到康复工作中,让患者收获更多情感陪伴,促进康复效率大幅提高。

  2015年,康复医学科引进康复机器人,助力打造中部医学康复中心。被医生、患者称为“擎天柱”的湖北省首台下肢康复机器人,高3.2米,重2吨,康复功能强大,因中风、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等造成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在机器人的辅助下,进行行走训练,让瘫痪患者最终实现自主行走。此外,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手机器人也让近千位患者受益。

  如今,康复医学科不仅达到中部领先、国内一流的水准,一支技术先进、经验丰富的优秀团队更

  人才立院 “以人为本”打造重点专科

  重视人才,是市汉口医院宝贵的发展经验。医院通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医疗专业小组长选拔、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等,选拔出优秀人才成为学科领头雁。以优带优,努力促进科室的业务发展、专业技术水平提升、科研课题开展、学术论文发表、医德医风建设及科室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和进步。

  为打造医院品牌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医院重点专学科建设新突破,医院将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疼痛科、口腔科列为首届重点专学科。特别是在独立成科有着23年历史的心血管内科,总是上演着生命的奇迹。科室主任兰为群将其归结为坚持人才、技术两条腿走路的结果。科室坚持引进心血管领域高级专业人才,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习、研究新技术,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精确、便捷、优质的诊疗服务。近年,科室处理的疑难手术量明显增多,2018年上半年手术量同比增长近3倍,射频消融手术等更是在武汉同级医院中排名前列。

  在91岁高龄老人黄女士心中,是市汉口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胡家顺让她重获新生。一天凌晨3点,黄女士突发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生命垂危,被家人紧急送往市汉口医院抢救。老人被送到时已经休克,血压、心率显示命悬一线。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来说,死亡率极高,加之老人年龄太大,还有20多年的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病情十分凶险。时间就是生命,如不当机立断,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胡家顺立刻与家属沟通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扩容升压、提升心率处理,并实施临时起搏器

  管理强院 整合资源夯实医疗力量

  2017年11月,由市汉口医院牵头成立,100余家康复医疗机构组成了武汉地区康复医学发展联盟。作为发起单位,医院坚持做好牵头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发展共赢,促进实现武汉地区康复医疗服务及康复学科发展同质化、标准化、信息化、学术化的“四化”目标。以期解决当前武汉地区优质康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促进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让更多康复患者享受方便、可及、规范的康复治疗。

  由市汉口医院牵头,与相关单位共同建立的武汉市首家环城高速公路急救站——市急救中心刘店街高速公路急救站启动运行已近2年,市汉口医院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驻扎站点,24小时提供急救服务,为武汉北高速公路伤病患者及周边居民打通了快速生命通道。急救站充分发挥了医警联动优势,缩短事故中受伤人员的抢救时间,大大提高救治率,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加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自急救站成立以来,已救治1000余名车祸患者,其中,转入市汉口医院骨外创伤外科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等4级以上高风险高难度手术就达100余例。

  2017年4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市汉口医院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市汉口医院积极推进与中南医院的合作交流,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多举措来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取得良好成效,医院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中部地区首台上肢机器人

  精神传院 积极发挥王争艳品牌效应

  王争艳主任在门诊为患者看病

  一处细节,让患者陈先生感动多年。他在市汉口医院接受肠镜检查时,发现消化内科为病患提供的是免费自制润滑剂。原来,科室潜心研究配方,从2012年开始,坚持熬制疗效与进口润滑剂相当的润滑剂,免费提供给广大病患。6年间,已为5000余名患者节省费用8万余元,受到患者极大好评。为方便患者出院后随时咨询医生,消化内科还专门制作了“医患连心卡”,将医生的电话印制在上面,送给住院患者。拿到医患连心卡的患者感叹“一张薄薄的卡片,让普通患者也享受到私人医生的服务”。

  在市汉口医院,医护人员用一言一行让患者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患者至上、服务至善”并非空喊口号,著名的小处方医生、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争艳即是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典型代表。

  为弘扬王争艳精神,市汉口医院组建了王争艳工作室。28名工作室成员由各科室主任、专家组成。成员们坚持以“视患如亲,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引领,全面展现工作室良好形象,涌现出了一批技术过硬、品质优秀的好医生,如兰为群、彭涛、张金华、胡家顺等医生先后当选为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刘中华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者奖章等。工作室获选武汉市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团队”称号。

  近年来,市汉口医院积极支持援疆、援藏、援非工作,先后选派出6名骨干医师加入。其中,眼科主任刘中华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和高血压病的困扰,以精湛的医术为藏族同胞解除病苦,以师者的品格毫无保留地相授技术。刘中华被当地政府评为“优

  济世惠民百余载,百姓口碑代代传。

  1897年,武汉市汉口医院正式建院。跨越三个世纪,这所百年老院始终秉持着“精医厚德、志存高远”的院训,以恢复病患的健康与笑容为己任,百年如一日不懈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市汉口医院旧貌换新颜,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急救、保健、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40年间,医护人员初心不变,用一举一动温暖着广大患者。走进新时代,围绕改革、创新、发展三大主题,立足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工作目标,医院正朝着打造群众满意的花园式医院这一目标砥砺奋进。

  坚守铸造底色。市汉口医院的沧桑巨变,是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医疗健康事业辉煌成就的缩影。医院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凝聚起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出更加有序的医疗环境,影响力逐年提升,百年惠民口碑越来越响。

  改革开放40年

  亲历者访谈:

  市汉口医院院长陆家韬:

  改革开放后,医院各学科开始专业细分,同时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各项辅助检查逐步开展。医院围绕发展主题,实行科学管理,努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我们时刻都在发扬光大医院的百年文化传统。医院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体现出大型公立医院的公益职责。

  当前,医院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加速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体“汉医人”将继续以“为病人精诚服务,为健康提供保障,为员工搭建平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使命为引领,砥砺前行。

  市汉口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全国道德模范、小处方医生王争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来到医院工作,当时医院作为铁路辅助单位,投入减少、设备开始老化,作为职工,十分心痛。2003年,医院迎来发展转机,在克服迁址的困难后,建起门诊楼、外科楼,改造翻新内科楼、行政楼,修院史、立院志、树院景、写院歌、谱院曲,真正建立起医院核心文化,凝聚人心,重整斗志。医院成立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康复医院第二院名。医院开始招才纳贤,体量日益壮大,一个花园式医院逐步呈现出它的新面貌。

  二七党支部书记兼二七门诊主任林莉:

  我在医院工作36年,见证着医院由铁道部划归武汉市卫计委管辖,医院由胜利街370号拆迁至江岸二七门诊及总院区的建设等一系列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在软、硬件投入方面整体向好,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危急重症患者增多,患者满意度逐年提升。好医生、好护士、岗位服务标兵、零投诉服务科室不断涌现,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效应,带动着全体医护人员共同进步。

  撰文:刘晨玮 李俊平

编辑:毕婷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