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院士:嫌排队浪费时间 55年没进过理发店
“中国好人榜”之敬业奉献类好人
黄旭华院士:55年没进过理发店
(记者谯玲玲 通讯员刘军青) 6月28日,星期三,9旬院士黄旭华坐上40分钟车程,从武昌火车站附近的家中来到位于江夏藏龙岛的中船重工719所新区,在办公室工作至下午3点离开。
下午2:00,黄旭华院士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走进他的办公室,只见这位满头白发的长者正戴着老花镜、手拿放大镜在桌前看材料,他谦虚地自嘲道:“我的工作效率不高,看文字不再是一目了然,得老花镜加放大镜两镜并用。”
黄旭华院士在办公室
年过九旬每周仍工作5个半天,上下班多步行
除开周三,一周中另外4天的8:30—12:00,黄旭华院士在719所老区工作。老区的办公室在4楼,之前他一直是走楼梯上下,今年起膝盖不好后才改为坐电梯。早上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8:30开始上班,“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中午下班的铃声响起,我才惊觉哎呀下班了。我收拾一下,再步行回家”。
他说,当下的工作是整理自己几十年间研究核潜艇的个人资料,按学术、讲话、生平等进行归类,“以后所里觉得有用就留着,没用就一把火烧了”。言语中他仿佛忘了自己的功勋赫赫,他可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为我国国防事业和核潜艇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3年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对他的颁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他说:“我老早给自己定位:不介入所里工作,放手让年轻人好好干,当好啦啦队为他们撑腰鼓劲,必要时当当场外指导,而且我的指导也仅供参考,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觉得我说的对就听,千万不用因为是我讲的就一定要做。”
但对于工作,他始终坚定信念。“有谁实现理想的路一定是平平坦坦的?从1958年开始核潜艇研究,中间一次次下马、断线,很多人离开了,我坚持了下来,因为我坚信:中国一定要有核潜艇。”
“从事科研就要准备吃苦,科研之初往往条件不具备,这就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当年的核潜艇精神在我脑子中印象深刻,在科技高新尖的当下它们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段话他说起来掷地有声,令听者感受得到这位91岁高龄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依旧澎湃的工作激情,感叹他入选5月“中国好人榜”之敬业奉献类好人当之无愧。
1962年至今没进过理发店,头发都由夫人剪
工作上永不知足,生活中却知足常乐。他说自己生活非常规律,每天6点起床打上一套太极长拳。这套太极长拳自1970年他的老师传给他后,打到如今没有中断过。打完太极再洗漱过早,早餐是一块面包,加少许核桃葡萄干。他上班时,今年83岁的老伴则去买菜,老伴管做饭,他管洗碗。
他生有3个女儿,大女儿已退休,大女儿家的外孙去年已跟自己成为同事,小女儿家的外孙今年高考已够清华录取条件。谈起外孙们,慈祥的笑容堆满这位外公的脸,“我从小教育外孙不要在外面告诉别人自己外公是谁,我希望他们从小通过个人努力艰苦学习,能够独立生活和思考,不要有特殊要求”。
2014年12月,他做客小外孙正就读的华师一附中作报告,与近2000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没有跟任何人讲我的外孙在你们学校,外孙当天上自己的课也没有去听我的报告。”
他在9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去年四弟去世他回到老家送行,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广东省海丰县的老家,然后再去了祖籍广东省揭东县的老家。他回忆起往事:
“1956年阴历除夕,出差广州的我请假赶回老家,当时我正跟着苏联专家学习常规动力潜艇制造技术,苏联保密制度要求极为严格,不能透露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进入核潜艇研制领域后,要求更严,父母一直问我你在北京什么单位做什么样的工作,我什么都没说。”1958年他受命研制中国核潜艇,开始了隐姓埋名30年的生活,从亲朋视野里消失。其间,父亲重病去世、二哥去世,他没能回去送行。
1962年,夫人从上海调到北京,发现他头发好长,他说没有时间剪头发,在理发店排队等待太浪费时间,于是夫人就买来手动推剪给他理发。“从此,我的头发就一直是我夫人剪,我提议过把手动推剪换成电动的,夫人担心电动太快没同意。”他边说边笑着用手将满头银丝向脑后捋了一捋,笑得像个孩子。
责编: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