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功能重塑城市格局 大城建站高谋远夯实城市底盘

2016-12-19 16:16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沙湖大桥直达楚河汉街 记者胡九思航拍

 

  二环线红庙立交 记者陈卓 摄

  2011年,我市提出“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从高起点规划城市到高水平建设城市再到高效能管理城市,5年时间,武汉实现了新一轮大发展、大蝶变。

  5年来,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民生加码让变化深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渗入每个市民的心里。

  一些重大谋略、重大项目和重大变革,弥补历史欠账,重塑城市格局,对武汉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高起点谋划,明确“做什么”与“不做什么”

  南岸嘴是长江汉水交汇形成的半岛,面积180亩。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气象,这里可以尽览。一块福地,17年零开发,留下的是一个可供市民亲近绿色的公共空间。

  与大多城市发展不同,武汉近年来的“不做什么”异常明确,为的就是不给后代留下遗憾。

  做到这一点,我们深思熟虑。

  2012年,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勾勒线路图,武汉超前谋划2049。

  这是一次突破性的战略规划:时间维度上,超前谋划和展望到2049年;空间范围上,不仅立足全国视野明确武汉使命,更在全球格局中研究武汉未来。

  如果说交通网络就是城市的骨架,文化商业和公共设施如同城市的肌肉,山河湖泊是城市的血脉,那么城市规划无疑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

  为了高起点规划城市,武汉认真思考了三个问题:目标是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做什么?

  2013年,市国土规划局发布《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为我市生态安全格局划定“铁线”,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

  今年3月,《图析武汉:武汉空间结构和城市演变的形态学研究》终期成果出炉,显示了武汉从1870年以来城市空间形态“化蛹为蝶”的历史变迁。分析图片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伴随城市边界的扩大,城市的发展正按照规划方向,大踏步前行。

  5年来,完善立法计划和规划体系、人口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交通、城市规划建设、生态保护、文化、国际化等九大方面共40个“武汉2049”重点事项一一分解到26个市直部门和相关区、开发区,逐一推进落实。

  兼顾生态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一座大型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夯实“底盘”。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必须与武汉的发展相匹配。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是城市的必然选择。

  城市在扩大,人们的出行范围也在扩大,对于快速出行的需求更加迫切。环形地铁穿行三镇,有轨电车也将出现在光谷和沌口地区,公交车与地铁无缝对接,这些过去艳羡其他先进城市所拥有的便捷交通出行方式,目前正实实在在出现在武汉人的生活中。

  二环画圆、鹦鹉洲长江大桥通车,“三环十三射”快速路网建成“三环八射”,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城市快速交通体系,在我市已基本建成。

  地铁穿两江、连三镇、串起三大火车站,直达天河机场,实现武汉高铁、城铁、地铁、航空无缝接驳,运营里程181公里。按计划,今年底,轨道交通机场线、6号线一期即将通车试运营。到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401公里。

  5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立体交通格局拉大城市骨架,城市功能随之完善。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通达三镇,人们自如穿行,城市更趋活跃。

  不仅如此,在城市迅速蝶变过程中,始终把大发展和大生态的理念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首个绿楔规划通过,后官湖绿道让市民体验到亲近山、亲近水、亲近绿的城市福利;让生态成为总设计师的园博园,成为生态回归最佳案例。

  眼下,为城市未来发展留空间的世界级滨湖绿道东湖绿道,正欲整装亮相。这一轮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生态治理,大大增强了城市承载力,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并为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底盘”。

  “阵痛”后的切实福祉,让市民更有归属感

  2015年,我市提出城建新理念——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关注市民意愿,让城市安静下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

  渐渐地,城市变安静了,空气变清新了,开始收获一项又一项的城建福利。

  去年底,轨道交通3号线开通试运营,汉口和汉阳多了一条快速通道,家住后湖的蔡老先生心满意足。蔡老先生的女儿住汉阳王家湾,由于交通不便,路上要花两三个小时。“现在好了,有了地铁直接通到王家湾,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了”,每周可以看到外孙女,蔡老先生乐坏了。

  这个周末,家住汉口古田的刘女士趁好天气和家人一同去东湖梨园游玩。一行人先乘坐轻轨到黄浦路,再打出租车去梨园,全程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住在城市西北角,东湖简直在我们的对角线上,以前去,公交转公交,没有2个小时根本到不了。每次一过中午就要返程,很不尽兴”,这次,刘小姐和家人在东湖玩够一整天,便捷的交通让她喜出望外。

  5年来,城市水网不断融合,城市绿网持续发力:到2020年,我市江湖水系连通格局初步形成,四片生态水网的重点区域基本连通,届时我市将构建国内最大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张公堤绿道、东沙绿道、后官湖绿道、两江四岸江滩绿道渐次开放,绿色生活融入城市。

  5年时间,武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百姓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049

  2013年11月,我市召开《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专题研讨会,勾勒、描绘武汉未来美好图景,在全球视野中找寻未来武汉的位置。

  基于武汉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未来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武汉2049》提出武汉从区域中心到国家中心、再到培育世界城市的“三步走”路线图。

  生态控制线

  2012年3月,《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公布,并于当年施行,武汉市首次实现了生态框架的制度化管理。2015年12月,《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条例》列入市人大立法项目,作为全国首个针对生态保护区的地方法律,将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要求上升到地方性法规,从根本上为基本生态控制线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地铁成网

  5年来,我市按照每年平均一条的速度,建设轨道交通。至今年年底,我市已先后开通多条线路,地铁穿两江、连三镇、串起三大火车站,直达天河机场,实现武汉高铁、城铁、地铁、航空无缝接驳。到明年,覆盖武汉三镇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将基本形成。

  三线一路

  2012年5月,《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得到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中心城区湖泊划定“保护圈”,并对外永久公示。

  2014年4月,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武汉市新城区部分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划定新城区23个湖泊蓝线、绿线、灰线、环湖路范围。2015年2月,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武汉市第三批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至此,全市166个湖泊保护范围全部划定。

  城建攻坚

  2012年,我市启动“城建攻坚”5年行动计划:投入4436亿元,加快实施24项城建工程,实现交通通达能力、人居环境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基本建成中部第一、国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交通基础设施功能、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和建筑品质等六大提升。

  通过5年城建攻坚行动计划,到今年底,我市将初步建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城市交通基础体系;实现建成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10平方米;实施垃圾全收集全处理、主城区实施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等;基本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重要的门户机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国家物流中心为核心的武汉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等。

  城管革命

  2011年7月,《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意见》提出“3个月内城市环境明显变化,年内城市环境大变样,2012年城市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2013年实现全省最优、国内一流水平”的工作目标。“城管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武汉城管创新理念、体制和机制,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推动城市环境面貌实现了大变化、大提升。在“六大工程”、十大重点环境整治“战役”和十大文化创意景观建设工程的全力推进下,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关键词

  关键词

  年底,多个重点工程进入收获期

  这个岁末,城市很忙,一批重大工程进入“收获期”:东湖绿道建成、中山大道开街、轨道交通机场线和6号线一期试运营、武孝城际铁路迎客、首条BRT亮相以及多条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的通车。武汉迎来新一轮巨变,市民也将收获期盼已久的福利。

  绿道东湖绿道施工接近尾声,一处让世人尽享绿色的生态空间正在成形。本报无人机拍摄的东湖绿道俯视图,惊艳了无数市民的眼睛。碧波之上,这条蜿蜒的绿丝带已引得不少市民踏足:“真想快点来感受一下这条世界级的绿道。”

  上个月,百年老街中山大道传来喜讯,道路开始大范围沥青摊铺,沿线38栋“整旧如旧”老建筑已修复完成九成。老汉口过去的繁华盛景,已近在眼前。有市民说,偶尔从旁边路过,匆匆一瞥,都会觉得惊喜,期待完成后的样子。

  前不久,市民代表体验了轨道交通机场线。欣赏着湖光山色,在地上地下穿梭3次,仅仅27分钟就从市中心抵达天河机场。市民评价,这才是国际化大都市该有的模样。

  11月28日,武汉市首条BRT快速公交示范线——雄楚大道BRT项目进入运行调试。作为武汉首条BRT线路,雄楚大道BRT将成为连通武昌与光谷的一条重要快速公交通道,缓解沿线居民出行难。

  12月1日,武孝城际铁路开通,市民欢呼雀跃。汉口站坐火车12分钟到机场,不再是梦想。伴随着武汉—十堰高铁线路的建设,今后从武汉到十堰的时间缩短至2小时、到襄阳1小时,实现“武汉城市圈”与“襄十随城市群”的对接。“武汉城市圈”的距离变小,区域联系更加密切,中部崛起有了底气。

  “三环十三射”

  环线基本实现“提升一环,建成二环,完善三环”。一环线建成徐东大街、中北路高架等项目,实现内环道路的功能提升,交通进一步畅通;二环线建成了武昌、汉口、汉阳段高架等重大项目,实现了全线画圆通车;三环线完成了盘龙立交、园博园通道、西环高架、南北环综合改造等重大项目,完善了三环交通功能;13条放射线道路中,金桥大道、姑嫂树路、白沙洲大道、珞狮南路、欢乐大道、龙阳大道-东风大道、长丰大道、国博大道等8条建成,雄楚大街、汉江大道、江北快速路、墨水湖北路等4条在建;友谊大道-中山路快速化改造项目正在开展前期研究。

  181公里

  至今年年底,我市将拥有1、2、3、4、6号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增至181公里。

  389个项目

  武汉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计划到2017年,完成389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155.16亿元。

  636米

  武昌滨江商务区核心地块,武汉绿地中心在加速“长高”。作为武汉新一轮城市发展重点区域的新地标,建成后,它的总高度将达636米,各项功能定位锁定“世界级”。

  数读

  与大多数城市发展不同,武汉近年来的“不做什么”异常明确,为的就是不给后代留下遗憾。

  5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立体交通格局拉大城市骨架,城市功能随之完善。二环画圆、鹦鹉洲长江大桥通车,“三环十三射”快速路网建成“三环八射”,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城市快速交通体系,在我市已基本建成,人们自如穿行,城市更趋活跃。

  在城市迅速蝶变过程中,居民幸福感与日俱增。

  本版撰文:记者黄师师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