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城建攻坚加速三镇融合 立体快速交通构建大城骨架

2016-12-19 16:21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东风大道高架直通武汉西大门 记者陈卓 摄

  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城建攻坚,是武汉坚定不移执行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一。

  从2012年的1150亿元到今年计划完成的2000.55亿元,我市城建投资规模逐年递增。让市民切身感受到的,是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城市综合功能的不断加强。

  地下轨道交通联网成环、地上“三环十三射”快速路骨架基本形成、过江通道系统进一步完善——立体快速交通构建的大城骨架,让武汉三镇交通更便利。

  一年通车一条地铁的承诺兑现

  2012年12月28日,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通车。从此,武汉迈入地铁时代。从那天起,“每年新开通一条地铁线”,成为市委、市政府的承诺,也成为千万市民的期盼。

  2013年12月28日,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通车。武汉轨道交通初成“工”字网络,三大火车站及五大客运站轨道线网连接起来。

  2014年5月28日,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通车,成为衔接汉口北与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12月28日,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通车,成为我市第二条穿越长江的地铁,也是汉阳区开通的第一条地铁。

  2015年12月28日,我市第一条穿越汉江的轨道线路——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通车。汉口、汉阳开辟一条重要客运交通走廊。

  今年,轨道交通机场线、6号线一期将同步通车。市民的出行范围进一步扩大。

  至今年年底,我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56.6公里增长至181公里,运营站点136座。地铁穿两江、连三镇、串起三大火车站,直达天河机场,实现武汉高铁、城铁、地铁、航空无缝接驳。

  过去,由南至北,开车贯穿大武汉城区,至少需要2个小时,现在乘坐轨道交通可控制在1小时之内。轨道交通拉近了城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疏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缓解过江压力、带动偏远城区及新城区的经济发展。

  快速路网建成“三环八射”

  2015年4月30日,二环画圆,在近五年的武汉城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条全长48公里的环线,从规划之初,就牵动数百万武汉市民的心。按照规划,二环线79%是高架,几乎都在高空驰骋,全线无红绿灯,车速最高可达七八十码,全线设置15处互通式立交,是城市最活跃、需求最大的快速环线。

  三环线虽是武汉首个快速环线,但并非串联城市核心区。因此,这条以快速路、隧道、高架、大型立交构建的二环线,被寄予厚望。

  十年建设、攻克难关无数,顺利画圆后,市民快速出行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从武昌街道口跑到汉阳王家湾仅15分钟,从二七长江大桥开车到鹦鹉洲长江大桥只需20分钟。

  仅有环线,城市交通不足以实现快速通达。为了连接二环、三环,让城市的快速路成网,“三环十三射”建设加足马力。

  截至目前,“三环十三射”快速路网建成“三环八射”。基本实现“提升一环,建成二环,完善三环”,二环全线贯通,一环完成徐东大街、中北路高架、中南中北路综合整治等升级改造工程,三环线完成汪家嘴立交、园博园通道、西环高架、南北环综合改造。

  13条放射线道路中,金桥大道、姑嫂树路、白沙洲大道、珞狮南路、欢乐大道、龙阳大道-东风大道、长丰大道、国博大道等8条建成,雄楚大街、汉江大道、江北快速路、墨水湖北路等4条在建;友谊大道-中山路快速化改造项目正在开展前期研究。

  至此,我市基本建成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城市快速交通体系,提升了跨区域长距离出行的便捷度,交通快速可达性进一步增强。

  过江通道及主干路网加速三镇融合

  长江汉水交汇,三镇鼎立。武汉的两江三镇格局注定了过江交通是武汉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跨越天然屏障,武汉努力百年。如今武汉建桥、建隧的速度全国瞩目。

  2014年12月28日,我市第八座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三镇一城”加速融合;2015年2月16日,第六座跨汉江通道、首座自锚式悬索桥——古田桥正式通车。市民驱车4分钟,便可从汉口抵达汉阳。

  除了两座桥梁的建成,2012年至今,我市主城区开工建设三阳路过江通道(与轨道7号线同步实施)、杨泗港长江大桥。

  眼下,三环之内已形成7座过长江通道、6座过汉江通道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过江交通系统,过江通道通行能力大幅增强。

  五年来,各区域的主干路网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其新建和改造的里程数达到120公里以上。包括湖底隧道、跨湖、对外交通枢纽联系通道、跨铁路通道以及重要区域干道等。

  一条东湖通道,让东湖梨园到光谷大道的驾车时间,缩短至15分钟。

  作为整个城市系统的基础,路网在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中起着最基础的作用,它决定着城市地块的形态,以及地块周边人们的生活。

  伴随着路网的不断加密,三镇距离越来越近。

  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新建和改造300余公里微循环路

  改善交通出行条件连续多年列入武汉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五年时间,大城骨架构建的同时,城市的微循环道路也在不断完善。

  数据显示,围绕轨道交通衔接、骨架路网集散、出行不便区域改善、园博园配套、城市功能区建设等需求,2012年-2015年新建和改造400多条300多公里微循环道路。

  去年,针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路网年”建设要求,市城建委组织编制了367条、总长448公里的路网建设三年(2015-2017年)行动计划。2015年已建成130条200余公里,2016年已开工137条,完工104条。

  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微循环路”为城市次干道、支路,是沟通居民小区与轨道站点、骨架路网的纽带,与群众出行质量联系最紧密,疏通“毛细血管”对城市疏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疏通微循环网络,可以达到对干道网络分流的目的。

  生态景观大道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继武汉大道、长江大道后,作为三镇之一的汉阳,也将迎来首条生态景观综合改造大道——汉阳大道。这条建于1956年的老路,将在年底全新亮相。在汉口,百年老街中山大道的综合改造升级也已接近尾声。“重生”的中山大道将分成三段四区,并在8个空间节点处辅以不同的主题景观,同步施工的地铁6号线沿线站点也将成为中山大道上的新景观。

  近年来,为了凸显大美武汉,生态景观大道成为道路建设的一大趋势。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武汉大道、长江大道综合改造,中南路与中北路综合改造。预计今年底,可完成中山大道、汉阳大道等生态景观改造项目。这些“自然式”生态景观大道将与东湖绿道等滨江环湖绿道相辅相成,衬托江城美景,充分体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理念。

  多项世界第一工程出自武汉设计

  申报“工程设计之都”有底气

  你可能不知道,“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线路最长的调水工程、世界一次性通车里程最长高铁、长江第一隧”这些世界之最的设计作品,均出自武汉的工程设计之手。目前,我市申报“世界设计之都”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武汉设计”强劲的硬实力,为我市的申报工作提供了足够底气。

  数据显示,至“十二五”期末,全行业营业收入达909.7亿元,较“十一五”末翻番。去年,全市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数量达497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7家;行业从业人员7.28余万人,年均增速48.9%,中高级职称约3.1万人,占从业人员比例超40%。预计到2020年,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营业收入将超过1500亿元。

  “鹰眼”远程监控施工扬尘

  互联网+提速智慧工地

  城市建设在加速,让“城市安静下来”的市民期盼也日趋强烈。去年以来,我市加快“智慧工地”建设,工地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部分工地从空中到地面,都已“全副武装”,摄像头、风向风速仪、颗粒物浓度仪等一应俱全。这些设备能随时自动采集工地的扬尘、噪音等数据,直接传输到环保部门的监测平台。一旦超标,监测平台就会发出警报。

  同时,我市工地原有的“标准化配置”也成为必须遵循的“铁律”,包括对新开工地要求安装喷淋降尘设施;施工围挡要做到“逢建必围”;工地进出口道路采用混凝土硬化;出土工地设洗车槽或自动冲洗设备,车辆不能带泥上路;非作业区裸露土方做到“应盖尽盖”,用防尘网覆盖或植绿种草等。

  亮点

  从“快抽快排”到“海绵城市”

  “里子”工程彰显民生情怀

  在武汉中央商务区的地下,一条总长6.1公里的综合管廊已经建成,寿命可达百年,成为城市的地下“补给线”,电力、电信、给水等市政管线统一在这里集中铺设。综合管廊内,线路清晰可见,还有足够的空间可供人通行作业。

  青山临江大道临江港湾社区,已经改造成一个能吸水的“海绵体”:小区内步行道大部分更换成透水混凝土为主的透水砖,露天停车场的路面也换成能下渗雨水的透水铺装。部分绿地建成能蓄水的雨水花园。已改造的绿地补种上了麦冬、沿阶草等耐热耐水植物。小区内还有两处地下预埋了PP塑料材质的雨水储存模块,降雨后,可调蓄雨水。收集后的雨水还可用于洗车。

  这5年来,武汉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变革。从过去的“重地上、轻地下”,到地上地下兼顾;从“快抽快排”到“海绵城市”的“蓄”、“渗”理念。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也称综合管沟或共同沟,是将电力、通讯、给水等两种以上的管线,集中设置在同一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它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类管线的维修、扩容造成的“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问题,对提升城市形象,医治“城市病”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未来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的趋势。

  过去,“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建设理念,容易造成反复开挖,使“马路拉链”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随着“地铁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的利用发掘,地上地下兼顾并举已成为共识。

  武汉市城建委介绍,地上是城市的“面子”,地下空间则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潜在资源。武汉市将用好这一资源,拓展新空间。除武汉中央商务区外,天河机场三期地下综合管廊、东湖高新区综合管廊、光谷中心城地下综合管廊、新洲阳逻之心综合管廊、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等项目都将开工建设。

  为了根治城市病,武汉去年4月被纳入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青山、汉阳四新则作为两大示范区先行先试。在38.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正在实施多个海绵项目。老旧社区、公共建筑和市政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占到一半以上。

  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武汉的城市管理理念多是“快抽快排”,较少考虑“蓄”“渗”,就地消化和雨水资源化。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建几处海绵体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管理理念的变革,是倒逼城市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武汉正在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机制,运用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体系来改造城市。”

  2012年底,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通车,到今年底,武汉已开通5条线路,实现了高铁、城铁、地铁、航空无缝接驳。

  2015年,二环画圆,市民快速出行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从武昌街道口到汉阳王家湾仅15分钟。

  5年来,鹦鹉洲长江大桥、古田桥相继通车,三阳路过江通道、杨泗港长江大桥也已开工。眼下,三环之内已形成7座过长江通道、6座过汉江通道的过江交通系统,过江通道通行能力大幅增强。

  白沙洲长江大桥 记者陈卓 摄

  迎接市第13次党代会

  本版撰文:记者黄师师 韩玮 通讯员方泽群

责编:王玉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