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企业军团”快速崛起 为城市注入澎湃动力

2016-12-19 16:09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数字

  26.55万

  2010年底,全市企业户数为17.56万户,2015年底达到26.55万户。

  3.1万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企业3.1万户,注册资金32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9%和77.7%。

  173户

  每天,武汉平均新登记企业173户。

  6家

  2016中国企业500强,湖北共有11家企业上榜,其中武汉6家,分别是东风汽车、武汉钢铁、武汉商联、湖北中烟、九州通、卓尔控股。

  规模:百亿企业从17家增至31家

  千亿产业,百亿企业。

  这是最能反映地区经济“硬实力”的指标。“十二五”期间,武汉千亿产业从1个增长至5个, 2010年,汽车成为武汉首个千亿产业,而现在,武汉千亿产业包括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环保。

  武汉百亿企业数量从2011年的17家,增加至2016的31家,其中包括3家千亿企业(东风、中建三局、武钢),营业总收入由9336.5亿增长至15833.85亿元,“百亿俱乐部”不断壮大。

  “武汉企业100强”是武汉企业的“第一方阵”,代表了武汉企业的最强实力、最高水平。“百强”的发展变化,折射了武汉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近年来,“武汉企业100强”的门槛不断攀升,2016“武汉企业100强”入围门槛为25.94亿元,是2011企业100强的2.46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9.76%。按一年365天测算,每天要收入700万元才能入选,可见入围标准之高。

  2016“武汉企业100强”资产总额为2.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2%,是“十二五”期间的最高速度,比上届高出近10个百分点,是2010年的2倍,显示出实力扩充的强劲势头。

  百强企业的规模在增加,盈利能力也没落后,2016武汉企业100强利润总额达765亿元,是2011年的1.5倍。

  结构:高新技术产值超“倍增”,产业迈向中高端

  曾经的武汉,“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而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武汉高新技术产值2011年为3000亿元,2015年达到7701.41亿元。5年时间,高新技术“超”倍增,再造了一个城市的产业内核。

  去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1%,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重化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3.2%,同比下降3.82个百分点;同期万元GDP能耗却下降了5.97%;201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5.7:51,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宏观趋势的变化,也可以从微观企业中得到印证。2011年,人福医药公司的营收为25亿元,居武汉企业第54名,到了2015年,该公司的营收达到101亿元,翻了4倍,排名也居第31位,上升了23位。九州通公司的营收由2011年的21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96亿元,排名由第11上升至第8。这两家企业,是快速增长的科技型企业的代表。

  创新: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渐成主导者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

  2016年,武汉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以“百强”为代表,100家企业中,70家有研发经费开支,研发经费总额达到325.34亿元,同比增长7.6%,是2011年的1.61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9.99%。

  “2016企业100强”共拥有专利32734项,同比增长30.46%,其中发明专利6974项,同比增长45.78%。

  专家分析认为,企业专利和发明专利数保持较快增速,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转换成应用性成果和有效产品供给,特别是东风汽车、人福医药、长飞光纤等行业领军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快速赢得客户信赖和支持。创新绝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回报。研发投入带来发明专利,也带来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步增加,有利于企业长远良性发展。

  光纤是信息社会的神经,位于武汉的长飞公司,已发展为全球第一大光纤预制棒及光纤供货商、全球第二大光缆供货商,并掌握了全球尖端技术,长飞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达到7项,使“中国人的信息神经紧紧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以长飞为代表,目前,武汉有45家企业参与了8612项国内或国际行业标准制定,其中32项为国际标准。中南电力、凌云科技、中铁大桥局3家企业排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前3名,中南电力设计院和凌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各参与了3403项标准制定,占总量的79%;中铁大桥局与长飞光纤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分别达到了13项和7项,占总量的63%。

  从总体看,在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生物医药、电力技术等领域,武汉企业有较强的标准制定能力,正逐渐成为国内和国际所属行业标准的引领和主导制定者。

  中建三局承建的绿地中心 记者胡九思 航拍

  亮点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企业的强弱,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产业的前途。

  过去5年,武汉“企业军团”快速崛起。2010年底,全市企业户数为17.56万户,2015年底达到26.55万户。5年间,企业总数翻了1.5倍,在武汉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城市的关键时刻,为城市发展带来澎湃动力。

  每一年,武汉生产140多万辆汽车、207亿度电、1400万台空调、8600万件服装、1600万台显示器、3300万芯千米光缆……高楼、大桥拔地而起,地铁穿城而过,各种产品和服务被创造出来,这背后的主导者,都是企业。

  每一天,人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在武汉滚滚奔流,改写了城市经济版图,为武汉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台阶、重回全国城市第一方阵贡献支撑性力量。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企业3.1万户,注册资金32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9%和77.7%。平均每一天,武汉新登记企业173户。企业数量剧增的背后,是城市创新创业活力的突显。

  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负责人分析,企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背后是城市经济产业的重新布局,是城市价值创造的表征。

  迎接市第13次党代会

  在创新创业博览会上,模块式三维扫描系统可拍摄三维照片 记者任勇 摄

  撰文:记者康鹏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