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从“以物为本”迈向“以人为本”

2016-12-20 09:29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惠康里小学学生参观武汉税收博物馆

  结合重大节点打造品牌社教活动

  “双十捐赠”活动

  辛亥革命博物馆于2011年开馆以来,在每年的10月10日暨辛亥革命首义纪念日,都会联合广东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举办“辛亥革命实物捐赠仪式”,由海内外数十家民间收藏团体和近百位藏家向该馆捐赠辛亥革命实物。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已经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品牌文博活动,并为博物馆丰富馆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八七·87》红色微电影

  2014年,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在八七会议召开87周年之际,推出红色微电影《八七·87》,这是全国首部由大学生主演的红色题材微电影。该电影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局及武汉大学团委联合出品,武汉地区十余所高校的13位优秀演员主演,以一种年轻人易于接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形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党史宣传还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走进博物馆月”系列文博活动

  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市文博系统根据每年的重大周年纪念活动,精心组织“走进博物馆月”系列文博活动,推出系列文化大餐,让市民遍览博物馆风采,共享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

  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举办的《武汉会战的历史见证——悲壮的中山舰》儿童情景剧竞演活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举办的“铭记历史 警示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览活动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和教育效果。

  2016年,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要内容契机,辛亥革命博物馆举办了《1938武汉空战》讲座;江汉关博物馆举办了 “聆音·江汉关——品读会”及《近代武汉漫谈》讲座;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承办了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局、武汉市教育局主办的“感知历史 树立信念 明确使命”青少年红色汇演暨中小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集中发布活动启动仪式等活动。

  市民陈先生:

  现在除了公园、游乐园,博物馆也成为我带孩子打发周末必去的地方。在博物馆走走看看,教孩子在这里把书本上的知识一一找到对应的实物,看得到、摸得着,很有教育意义。

  青年油画家甘女士:

  博物馆有很浓的艺术氛围,我可以在这里找到创作灵感,还能培养女儿的艺术细胞。

  武汉三镇的博物馆我已经去了十几家了,抱着孩子去的多,教她看看图、认认画。有时还会和几个画家朋友一起去写生,晴川阁、红楼、江汉关都曾出现在我们画笔下。

  湖北大学大二学生林兵:

  每次外地的同学来武汉,他们都要到武汉的博物馆逛逛,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还有之前去的江汉关博物馆,都是拍照的好地方。

  武汉大学教师宋阳:

  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注重互动性和娱乐性,很适合学生群体参与。我们每个学期的课外活动,都有几次去博物馆的计划。

  武汉骑行爱好者王先生:

  从大学开始,我就和同学一起骑行。在这期间,参观博物馆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各地的博物馆直观地反映了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让我们很好地了解我们正经过的地方。

  市民说

  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小手拉大手”活动是我市“红色博物馆”根据青少年教育特点,加强和重视家庭教育、亲子教育,以父母的大手牵引孩子的小手,走进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我市红色博物馆与全市中小学校主动对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采用流动展览、趣味课堂教学、馆校网络资源共享等手段,以文化艺术讲堂、主题图片展、实物展、情景剧展演等表现形式,送展进校园,培养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国旗下的讲话是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常年在共建学校开展的特色活动,由该馆选派政治优秀、业务精湛的讲解员,前往共建学校,以相关红色主题开展系列爱国主义宣讲活动。博物馆进校园之“行走的课堂”是武汉博物馆的品牌社教活动之一,是由该馆与共建单位合作,根据辖区内中小学教学进度,结合时令,因材施教,精心打造的系列主题精品课程。

  要引导更多学生走进博物馆

  武汉市文化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 张建国

  武汉的“博物馆之城”建设目前已初现成效,今后要继续加大建设力度,需要在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开发,建设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长廊。

  其次,要加强文物的征集。不能在建馆之前才想起来征集文物。

  最后,馆建起来了,要尽可能地发挥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功能,引导更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变成学校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是刺激孩子们求知欲望的课堂

  江汉关博物馆馆长 朱莉

  博物馆的类型不一样,可以引导观众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城市。比如江汉关博物馆,主要是对公众反映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传递乡愁教育。

  近年来,武汉的博物馆数量激增,对市民的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博物馆展示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我在博物馆工作了30多年,以前有些观众到馆里,随地吐痰抽烟,大声喧哗。近年来,这些现象都没有了,这说明参观者的素质确实提高了。

  江汉关博物馆开馆一年里,在控制人流量的情况下,仍然有50万的人流量。原因首先是这座历史建筑吸引了观众,其次博物馆蕴含的文化氛围,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武汉的历史。

  博物馆人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博物馆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地方,也是刺激孩子们求知欲最好的课堂。

  用博物馆特有语言实现社会教育最大化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 高万娥

  2015年3月,国务院新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进行了新的定义,提出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陈列展览是开展教育的直接载体和最佳切入点, 博物馆要实现社会教育最大化,就必须通过陈列展览即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来实现。

  近几年来,武汉革命博物馆立足博物馆宗旨,突破旧有办馆模式,“把博物馆工作的重点从‘物’转移到‘人’上”。

  为走出“馆龄长、基本陈列相对固化”的困境,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我馆依托本馆的业务范围和藏品优势,积极探索举办专题和临展运作模式,着力在提升陈列展览策划能力上下功夫。

  我们选择满足不同观众需求的红色文化主题,先后策划了50余个专题和临展及系列活动,收到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实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大化。

  陈列展览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中山舰博物馆副馆长 刘新阳

  陈列展览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展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效果。

  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展览的形式设计就是将展示内容形象化,运用展览艺术语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展览主题,从而发挥展览效能,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达到展览的传播目标。

  这些理念,体现在展览形式设计中,就是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历史信息以现代艺术手段和新媒体技术重新组合,构建新时期的陈列语言,用中国展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解析“中国梦”。

  观点

  小游客们正在端详农讲所展馆内的复原模型 记者胡九思 摄

  本版撰文:记者翁晓波 熊小敏 通讯员蒋卫锋 余轩

  多年来,博物馆的功能被定位为展示、研究和教育。过去的博物馆人也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文物本身,而忽视了观众的感受。

  “让博物馆走近市民”是市十二届党代会提出的要求。5年来,我市多所博物馆在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展览社教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游客们正在参观农讲所展馆

  记者胡九思 摄

  迎接市第13次党代会

  江汉关博物馆向游客陈述当年的历史

  记者彭年 摄

责编:王玉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