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菊花:匠心之美,苦练加创新成就一代“顶碗皇后”
今年83岁的夏菊花。 记者杨涛 实习生彭华 摄
长江网9月25日讯(记者万旭明)她曾是旧社会的“押子”,却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顶碗皇后”“杂技外交家”;她35岁告别舞台,年过八旬再亮相仍获得观众最热烈的掌声。中国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夏菊花,凭着“不搞华而不实、做到别人想不到”的朴素信念,让写满坚持与匠心的艺术之花盛开。
20岁时,她为我国杂技首摘国际金奖
记者见到夏菊花时,她端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一头银发一丝不苟。82岁高龄,聊到兴起时轻轻一抬,腿就到了头顶上,惊呆了旁人,老人家自己也笑成一团。
夏菊花接受长江网记者专访。 记者杨涛 实习生彭华 摄
如今的惊艳,靠的是曾经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夏菊花本姓徐,1937年生于安徽潜山,“一个苦孩子,饭都没有吃的”,无奈之下,5岁的她成了马戏团班主夏家的“押子”。1950年,夏菊花随养父母的马戏团来到汉口民众乐园,为了站稳脚跟,养母打算让夏菊花练顶碗。
“那会儿没有老师教,我就自己练,12个景德镇的大瓷碗,一个都比现在用的一套碗沉。”夏菊花先用砖头顶,坐着、站着、连吃饭都顶着砖,直到头上压出了个“门子”。她又顶着碗走碎步、跑圆场、搬腿、探海、拿顶,有时晚上睡觉想到了一个动作,也立马爬起来试一试,几个月后终于练成。
1957年,她凭借《顶碗》获得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杂技人在国际赛场上的第一枚金牌。
以演员的身份走访世界各地,她是文化与友谊的使者
夏菊花没有止步于此,“单飞燕”“双飞燕”“双层双飞燕”“双层双飞燕拐子顶”……《顶碗》年年有创新、年年有发展。1960年时,23岁的夏菊花竟提出一个惊人的设想“用脚面夹碗”,当时有专家断言“如果练出来,我把名字倒着写”,但经过3年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这个异想天开的动作搬上了舞台。
提到另一个代表作《柔术咬花》,夏菊花把双手叠到一起示意道,“要练到后腿贴着背、手都插不进去,才叫成了。当时我表演,人家都说我的腰像叠被子一样。”
“文革”前,夏菊花以演员的身份遍访了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从1973年开始,她又带团出访了巴西、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英迪拉·甘地总理称赞她“不仅是文化的使者,也是友谊与亲善的使者”。
夏菊花接受长江网记者专访。 记者杨涛 实习生彭华 摄
推动武汉杂技厅建成 当了13届杂技节评委会主席
上世纪80年代,为筹建武汉杂技厅,夏菊花“常常是开完会就赶晚上的火车去北京,就在过道上熬一夜。”正当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遇上全国狠刹楼堂馆所建设风,杂技厅也差点被纳入整顿范围。夏菊花据理力争:“杂技厅不是楼堂馆所,也不是我个人的事业,杂技厅是国家发展杂技事业必须要的舞台。杂技演员们练得再好,没有展示空间,有什么用?群众喜欢看杂技,杂技厅绝不能下马。”
在她的坚持下,武汉杂技厅的建设得以继续。1992年,首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举办,成为武汉的第一个国际性文化艺术节。从第1届到去年举行的第13届,夏菊花一直担任评委会主席。
回顾自己的一生,夏菊花反复说道:“我这一生,就是感谢党、感谢人民。”
贡献>>>
·创作表演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杂技《顶碗》和《柔术咬花》,1957年夺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杂技人在国际赛场上的第一枚金牌。
·出访全球各国,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赢得“顶碗皇后”的美誉。
·推动武汉杂技厅得以建成,并于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如今武汉国际杂技节已成为“四大国际杂技赛场”之一。
奋斗者说>>>
“希望年轻演员们坚守杂技的本能。不能虚假,一定要把功练到位;别说大话,做10分只说出来8分。我最讨厌的就是华而不实,做人要实在点,把美好留给后人。”
“艺术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别人想不到的,我们要能做到。艺术要得到人民的认可,让人看了还想看,看了忘不了。人们看了感到高兴、满意,这就是价值,就说明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夏菊花
稿件统筹:陈丹 胡雪璇
【见习编辑:刘益谦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