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坤:46位队友为“测遍国土”埋骨青山

2016-05-04 15:39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特派记者李晓萌 通讯员尚小琦 张雯佼 发自陕西西安

  几十年来,国测一大队以及全国测绘战线一代代测绘队员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事迹感人至深。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给国测一大队邵世坤等的回信

  尖兵铁旅的

  “测一代”

  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队员邵世坤与队友,在1975年,确定了珠穆朗玛峰高度。该大队完成了全国1/2以上国土面积的大地控制测量任务,为祖国测绘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5年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 资料图

  中华大地是什么样子?

  有高山大海、长江黄河,有草原湖泊、大漠戈壁,它们共同绘就了祖国的壮美画卷。

  在81岁老共产党员、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队员邵世坤的眼中,中华大地还是无数个点。每一个点,都是像他这样的测绘工作者,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精确地理坐标。

  国测一大队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专业测绘队伍。建队62年,行程5800余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400多圈,经受过零下45℃极寒、零上59℃酷热,中国版图经他们笔下留证存史。油田开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飞船上天,他们又是国家一项项重大工程的开路先锋。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1975年,邵世坤等8名国测一大队队员,在生命禁区奋战80多天,确定了这一世界公认的“中国高度”。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西安见到了邵世坤。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党员说:“大地测量是国家、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我这辈子就是要对这项事业忠诚,必须用心、必须热爱、必须把它干好!”

  挑战身体极限,实现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

  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这里是生命的禁区,也是各国测量技术的比武场。自1852年英国人粗略得出珠峰峰顶高程数据为8840米以后,100多年里,珠峰的科学测量一直为外国垄断,中国版图被迫沿用相关数据。

  “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的国家使命,落在了国测一大队肩上。1966年、1968年、1975年,国测一大队三次挺进珠峰地区。1975年4月那次,邵世坤等8名队员联合军测、登山队向珠峰顶峰发起冲击。

  青藏高原的极端气候,挑战着测绘队员的身体极限。要操作精密仪器,大家在零下40℃脱掉手套迎风作业。为确保读数精确,经常在雪地里一跪就是20多分钟。4名队员因患“高山厌食症”,头痛恶心,8天时间总共只吃了1斤多大米和一点炼乳。队员郁期春持续高烧不退,抢救了一个多月才转危为安,体重由70公斤陡降到35公斤。 “大家都在鬼门关前打了个转。”

  时隔41年,邵世坤对征服第一高峰的凶险记忆犹新。一天清晨,他和队友梁保根从海拔5200米的营地出发,去完成6000米和6500米两个点的测量任务。海拔5000米处的大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70%,人正常行走就如背负30公斤重物,而邵世坤两人都还背着50多斤的设备包,脉搏最快时跳到一分钟200多下。他们每次默数到20就停下来,大口大口喘气,再继续前行,2公里的山路,足足走了5个小时。

  到达6000米观测点后,梁保根突发胃痉挛,躺在冰天雪地,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邵世坤提出先送队友下山,梁保根却急了:“就是要死,也得先完成任务!”

  忍着泪水,邵世坤搀扶着队友一步一挪,最终艰难地攀上了6500米高峰。完成这个点的测量任务时,太阳已快下山,新的死亡威胁随之降临——如果当晚不能及时赶回6000米营地,他们很可能冻死在路上。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雪山更是难上加难,万一打滑,就可能掉下万丈冰川。他俩只能一前一后坐在雪地上,用屁股一点点往下蹭。邵世坤特地抢在前面,“万一有闪失,我可以为老梁挡一挡”。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在峰顶竖起了红色金属觇标。早已在各个测绘点坚守了几昼夜的国测一大队队员们,同时把仪器对准觇标,连续观测三天,首次测得了珠峰的准确高程——世人熟知的8848.13米。这个精确的“中国高度”,迅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球公认。

  “大家当时都憋着一股劲要为国家增光。”邵世坤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去拼命!”

  62年间,46名队员默默埋骨雪山荒漠

  长江日报记者在国测一大队陈列室看到,回顾各地测绘的历史照片,邵老神采飞扬,似乎重新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然而,走到一面写着密密麻麻名字的纪念墙前,老人沉默了——墙上记载的,是国测一大队建队62年间,野外作业牺牲的46名队员。

  国土测绘工作“经天纬地”,测量点位布设必须密集、均匀,可谓生命有险区禁区、测量点无盲区。因遭遇坠江、疾病、饥饿、冰冻等献出宝贵生命的46名测绘队员,大多数人的遗骨永远留在了荒野测区,甚至连墓碑都没有。

  “57年前埋在新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一条小河边的小黄,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找到。”邵世坤声音低沉着回忆起1959年时队友黄杏贤的壮烈殉职。一天傍晚,由于冰雪消融,河流瞬间变宽,阻断了黄杏贤从测绘点返回营地的路,邵世坤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河对岸的黄杏贤,因没有帐篷而不断走动取暖。凌晨2时15分,河对岸的仪器信号消失。第二天,他们找到了黄杏贤冻僵的尸体,再苦再累没掉过一滴泪的邵世坤号啕大哭。就地埋葬队友后,他们背起黄杏贤的设备,一鼓作气拿下了姜太勒米堤测量点。

  同样是在巴音布鲁克草原,邵世坤曾为自己刮骨疗伤。他说,自己只身一人执行任务时,脚踝被七八条恶狗咬伤,赶到最近的医院也得两三天时间。为了活命,他取出小刀,咬紧牙关把发炎的肉一层层刮掉,直到露出腿骨。在青海三江源一个山头工作,由于工作场地太狭小,支好仪器就没有搭帐篷的空间了,他只能穿着大衣蹲在地上熬过漫漫寒夜,一蹲就是4天。“太冷了,不能睡,黄杏贤当年就是睡着了被冻死的。”

  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不仅让邵世坤的心脏落下了病根,风温关节疼痛如今也时常折磨着年迈的他。谈及身体受过的苦,老人可以掀起裤腿露出疤痕,对长江日报记者笑谈当年刮骨疗伤,唯独提及家人,他摇摇头长叹一声:“别提了!”

  不愿多说,正因愧疚太深。每年都是春季出征、冬季归来,在家待的时间从没超过2个月。三个儿子呱呱坠地时,他没有一次能陪伴在妻子身旁。每年回家,幼子都直往妈妈身后躲,坚决不肯叫“爸爸”,等到孩子和他亲热起来了,爸爸又要出远门了。

  都食人间烟火,谁无儿女情长?邵世坤说,自己对家人的亏欠,是因为对国家、对党的忠诚。“1954年国测一大队成立时,我们都是高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哪安家’,从祖国各地奔赴大西北的。”45年测绘生涯,他用毕生的忠诚,践行了习总书记回信中所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三代测绘人,为“测遍祖国每一寸国土”梦想接力

  “测一代”邵世坤已是耄耋之年。他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自己大儿子50多岁,作为国测一大队的“测二代”,追寻他的足迹,继续奔走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

  前路有车,后路有辙。从“测一代”到“测二代”,再到年轻的“测三代”,“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作为国测一大队的“传家宝”,正在这个英雄集体中薪火相传。

  “因为国测一大队的队员们有一个共同梦想:测遍中国每一寸国土。实现梦想,一代人不够,几代人前仆后继!”邵世坤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这话时,语气铿锵有力。

  邵世坤说,1960年,在新疆南湖戈壁,测绘队遭遇水桶破漏,31岁的吴昭璞把仅剩的水囊交给队友们撤离,自己留下看守贵重仪器。队员们3天后带回补给时,他一米七的身子干缩到不足四尺,牙膏被吃光了,描图墨水被喝干了,测绘仪器却被衣服捂得严严实实,背包里有3斤红毛线,是他在县城时买给待产妻子的礼物。吴昭璞牺牲近20年后,他的儿子吴永安穿着红毛线织成的毛衣加入国测一大队,第一次野外作业就来到了父亲牺牲的南湖戈壁,吴永安在每个无名坟头都洒上清水祭拜,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工作。

  时代在变,国测一大队也在变:随着测绘装备的改善、科技手段的更新,1991年至今,测绘队员的遇难数字停止了增长。但忠诚奉献的测绘精神始终未变:国测一大队现有职工312人,其中在职党员120人、高级工程师32人、工程师81人,不少人都自愿放弃了稳定高薪的工作,选择了候鸟般的奔波,常年忍受着与荒野为伴的孤独。

  “邵老那些前辈们就像指路的灯,他们并没有说什么,但看着他们那样做,我们自然就照着做了。”“测三代”的优秀代表刘站科和长江日报记者一同翻看着“测一代”、“测二代”当年的野外作业照片,很是感慨。

  2005年,国家决定用新技术复测珠峰高程,“测二代”带领“测三代”们再次进军青藏高原。这一次,他们精确测出珠峰除去冰雪层厚度的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展示了中国雄厚的科技实力。

  古都西安的4月,正是测绘人出征的惯常时节。已从一线退休多年的邵世坤,刚完成一项组织交办的新任务:13万字的测绘人生回忆录,交出初稿。对于自称不擅长文字的八旬老人来说,半年多来“爬格子”的辛苦,不亚于当年出征。邵老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自己这把年纪根本不图名利,只是希望发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余热,为青年一代做好表率。

责编:王玉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