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突发专题 > 武汉市优秀基层干部风采录 > 最新消息

江夏信访局潘世龙:将心比心赢访民信任

2013-11-25 00:23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长江网记者 郝琦 通讯员 李浩)“下周一,你们只用请两个代表过来,我把项目方责任人叫来。你们放心,这件事一定帮你们查清楚。”11月22日下午,武汉江夏区信访局局长潘世龙站在局门口,送走了他今天最后一批“访客”。

潘世龙(右一)查看访民材料

    当天下午,十几名宜昌籍农民工来到江夏区信访局,称老板跑了,3个多月的工资拖着没发,要找个说法。为首的工人小李介绍,几个月前,一名安徽籍建筑商找到他们,让他们在江夏区某工地打下100多根地桩。工程完成后,老板找项目方拿到报酬后,未向工人支付任何报酬便跑路了,欠下他们十余万的工资,电话也关机了。

    “老板叫什么名字?你们有没有和他签订合同?”在浏览了工人们复印的项目合同后,潘世龙几句简单的询问,就大致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原来,打桩工地是江夏某电信企业的某项目,起初企业将工程包给另外的建筑商,经过层层转包,那名欠薪的老板,已不知是第几任接包方了。

    “项目合同上,项目方和承包商的名称写得很清楚,只要通过他们一层层地问,肯定能追查到你们老板。”潘世龙的一句宽慰话,让本欲哭无泪的工人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像这样的集体上访,潘世龙每年至少要接待近百次。

    1957年出生的潘世龙,是土生土长的江夏人,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他,1980年从部队转业后,先后在乡镇干了20多年。2001年底,潘世龙调任江夏区信访局局长,接手信访工作这块“烫手的山芋”,一待就是12年。

    信访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来访的人员形形色色,有满肚子怨气又哭又闹的;有精神失常纠缠不休的;有腿脚不灵双目失灵坐着不走的;还有情绪不稳拍打桌椅的。但不管对方怎么样,潘世龙始终奉行“三个一”:一个笑脸、一杯热茶和一句暖心话。

    “有的人认为访民就是刁民,不讲道理甚至闹访,我坚决不同意这句话。”从事信访工作之初,面对情绪激动的访民,深感工作不易的潘世龙也曾萌生过退意,甚至辞职书都写好了。但他回头想一想,比起自己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和至今还留在田野中的老乡,自己还算幸运,于是硬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对有诉求的群众,首先要有爱心和决心,遇到问题绝不能回避。”去年腊月二十九,一群人抬着个病人来到区信访局。这个病人是名丹江口移民,当时才48岁,已是癌症晚期,根据医院诊断,只能活一周左右。房东嫌晦气,把他撵了出去。潘世龙问清情况后,马上会同区民政局,协调区人民医院,让病人在温暖的病房里度过生命中的最后几天。

    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的来信当家信,这是潘世龙12年来始终信奉的理念。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你不把群众当人,拒绝了他们,群众就不找你,等你失去了他们的信任,你再说什么,人家都不信了。

    除了对群众要有诚恳的态度,不断的学习,也是潘世龙的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潘世龙的手机,每天至少要接50个访民的投诉和咨询电话,涉及内容五花八门。“有劳动社保的、企业改制的、拥军安置的、征地拆迁的。”潘世龙说,有的群众上访前准备充足,光是资料就编成了厚厚的册子。“这逼着我们不得不学习各项政策,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及时帮助访民的困难。”

    潘世龙曾经从事过公安工作,他将司法判决中的“有罪推定”这一方法引入信访系统,演变为“有理推定”。先假设访民为有理方,通过交流,抽丝剥茧地推敲细节,最终得出问题症结。“人家确实有理,就进行解决;没道理的,要耐心解释清楚;有道理但一时没政策的,我们将情况反映到政府。”这种将心比心的工作法,也让潘世龙赢得了访民的尊重和信任。

    在潘世龙从事信访工作的12年里,多次获得“区先进个人”、“区劳动模范”、“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8年和2012年,他还分别荣获“区十大道德模范特别奖”和首届全区“十大平安卫士”特别贡献奖”。在潘世龙的带领下,江夏区信访局曾2008、2009、2010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绩效目标先进单位”,并于2011年2月获省级“文明接待服务中心”。

责编:江尚骏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