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返乡青年闯出创业新路

2020-09-17 16:07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整字体

  光明日报记者 唐芊尔 任爽 刘陆

  在吉林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长白山脚下的万良镇,到地处僻远的三梁村,再到雁鸣湖畔的小山村,有一批年轻人“逆流”回到故乡。他们有热情、有智慧、有能力,用行动带领乡亲们共奔小康,给家乡带来了新气象。

  新思路:直播电商带火人参销售

  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镇被誉为“参乡明珠”,这里有着400多年的人参种植历史,坐落着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几乎人人都从事人参相关产业。90后女生马晓彤也是其中一员。4年前,她辞职回乡创业。

  在抚松县电子商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对着手机直播的马晓彤。马晓彤出生于人参“世家”,祖父和父母辈都从事人参产业。2013年,马晓彤本科毕业到深圳工作。那时,生鲜电商蓬勃发展。当时的万良镇,虽然早已建成“人参小镇”,但主要做的还是传统批发生意,很少有人触及电商销售领域。马晓彤便想把电商模式带回万良,把家乡的鲜参端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返乡后,马晓彤创立了叁材参业有限公司,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人参、木耳等长白山土特产。2019年,公司销售额达到500万元。

  为了帮助贫困户,马晓彤和抚松县扶贫办合作,在京东商城上开设“中国特产·抚松扶贫馆”,帮助贫困户销售土特产。目前,扶贫馆已累计销售木耳6吨、蓝莓干5吨、榛蘑2吨。在政府支持下,马晓彤指导当地百姓如何用直播“带货”,帮助他们孵化自己的电商品牌。

  如今,万良镇各类电商渠道从业人员已有1000余人,线上交易额突破2亿元。其中,万才村、万福村、仁义村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万良镇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镇”。

  在直播电商的带动下,抚松的人参土产插上了“翅膀”,飞向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餐桌,也让越来越多的百姓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新模式:产业融合让“山梁”变“脊梁”

  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三梁村地处僻远。曾经这里村民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村集体负债累累。村子里的三道丘陵,像压在村民肩上的三道山梁,让大伙儿无法翻身摆脱贫困。如今,三梁村的面貌已大变样。这变化,还要从7年前选的新支书说起。

  这位村支书名叫李林森。早年间,李林森曾在北京打拼多年。每年春节回家,看到乡亲们过的苦日子,李林森便暗暗决定,一定要为家乡发展找到一条出路。

  28岁那年,李林森选择返乡创业。经过多年努力,李林森成了当地的养猪专业户,还成功带动20多户村民共同致富。

  2013年,恰逢村里换届,李林森被大家推选为村主任、村支书。上任后,李林森首先把目标对准发展村集体经济,决心以产业兴村强村。李林森结合自己的养猪经验,提议村民们入股养猪。在村班子的带动下,村里成立起以“村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的六合源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集资入股350万元。到2016年,公司就为农户和村集体带来156.54万元的分红。

  李林森深知,仅靠养猪单个产业,撑不起三梁村的长远发展。于是,村班子经过研究,在六合源公司基础上,采取“村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李林森的探索下,三梁村走出了一条养殖、种植、加工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养殖场的猪粪做成有机肥,为合作社提供天然肥料;合作社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农业,摒弃传统的玉米,选择谷子、黑豆、高粱等经济附加值高的作物;种植的作物通过精选深加工,生产出黑豆油、高粱酒等优质农产品,打造“三稻粱”有机绿色无污染食品品牌。

  如今,三梁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被评为市乡两级党建示范新村。路灯亮了、公路通了、环境美了,产业项目发展起来了,人的干劲儿更足了,三梁人的脊梁挺起来了。

  新面貌:生态旅游带来美丽蝶变

  来到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小山村,柏油路宽阔整洁,民居是统一的白墙灰瓦,家家门前花草相间。

  驻足欣赏之间,一名年轻人迎了上来,他叫贾宇航,今年23岁,是小山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2016年,贾宇航高中毕业后,去了敦化市的一家药企打工。虽然待遇不算差,但贾宇航总觉得没奔头。2017年,小山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史学良的带领下,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史学良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贾宇航听到消息,决定辞职回乡,干一番新事业。虽说只是助理,但村支书操心的工作,党建、精准扶贫、旅游、民政,贾宇航一个都不能落下。风吹日晒,四处奔波,回村短短3年时间,贾宇航的外表就从当初的“精神小伙”变成了“老大爷”。

  时间改变的还有小山村的面貌。3年间,贾宇航见证了小山村的美丽蝶变。

  从过去靠种植和捕鱼为生,到建立合作社、村民入股,小山村建起了“雁鸣湖渔港”和“雁鸣湖休闲谷”两个旅游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游湖、吃鱼、赏花、采摘、住宿……

  为了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小山村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速冻鱼肉水饺、黏玉米、黏豆包、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2019年,村里又成立了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合村内旅游资源,形成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已从最初的46户增加到106户。2020年,全村旅游收入达130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笑容在脸上停留得更久了。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7日 01版)

  【编辑:谢源】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