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武汉交又好又快"成绩单"

2011-06-01 07:36 来源:
调整字体
长江网综合报道:去年,是我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肩负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托,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我市交出一份又好又快发展的“成绩单”。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殷殷寄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当年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两型社会”建设是个全新课题,全国乃至全球都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作为城市圈龙头,凭借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市弘扬“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大步迈上突破之路。[详细]

 

两型社会实践行·创新机制:

 

 

武汉高新技术产值加速增长 今年有望突破3000亿

 

  从2001年奋斗到2006年,武汉用了5年时间,使高新技术产值突破1000亿元关口;从2006年到2009年,3年时间,武汉高新技术产值突破2000亿元关口;今年,武汉有望再度跨越又一个千亿元大关。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武汉重点创新八大体制机制

 

  过去三年,我市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创新八大体制机制,探索出充满活力的“两型社会”建设武汉模式,为推动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引入商业保险机制防污染 "绿色保险"年内全覆盖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称“绿色保险”。引入商业保险机制防治污染,已被发达国家实践证明,这是帮助企业实现由“污染末端治理”向“污染全过程控制”转变的有效方式之一。

 

成立我国第二家市场 武汉农村土地流转近50万亩

 

  为积极搭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使农民拥有的各类收益物权财产化、资产化、价值最大化,2009年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揭牌。这是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之一,也是全国第二家、中部首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

一院士引领一产业 地理信息产业年产值超50亿

 

  市科技局透露,武汉计划投入10亿元,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150亿元,打算用10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成熟的面向民生、环保、城市服务、能源、文化、公共安全、商业活动等领域的智慧运用体系。

 

23家金融后台中心进驻 武汉"吸金"力道全国领先

 

  最初,金融机构将金融后台服务放在武汉,看中的是武汉防灾地质条件优越。由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交的《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报告,在全国30个主要城市地震风险评估中,武汉的地震风险排名倒数第五。

 

获批服务外包示范市 5万武汉人不出城"打洋工"

 

  早在2005年,武汉伢牛武年经营了一家名为“视微国际”的公司,通过网络卖东西给美国人。他不会想到,当初那个被定义为“外包服务”的新兴产业,如今在武汉,是5万人的工作岗位。武汉正逐步成长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光谷一年纳贤千余人 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引擎

 

  目前,我市云集52所高校和544所科研机构(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102个),拥有光电实验室、P4实验室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56人,国家级孵化器11家、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2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

 

评论员文章:在求索创新中突破

 

  武汉立足制度创新,发扬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在生态补偿、环境保护、碳减排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许多全国首个、全国之最在武汉诞生。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制度创新,不仅是要实现武汉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更要形成示范与标准,能够为全国提供借鉴、积累经验。

 

两型社会实践行·宜居城市:

 

 

未来5年拟建780公里绿道 江南江北设计初步完成

 

  今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将绿道建设列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为方便行人和自行车,武汉未来5年规划建780公里的绿道,其中城市绿道长378公里,郊野绿道长402公里。

 

今年29亿大手笔泼绿"一线一环两片"拉起城市绿网

 

  今年,武汉投入29亿元大手笔泼绿,启动“10万大树进城添荫”工程,市民两年左右可享受绿荫。据透露,今年我市园林绿化建设重点是“一线、一环、两片”,完善城市绿色路网,更加突出绿色生态功能。


清洁空气连续3年列入政府实事 蓝天越来越多

 

  武汉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升”,得益于市政府连续3年实施“城市环保清洁空气工程”,将其列为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开展广泛的污染源治理。

 

6条生态绿楔“风道”引“穿堂风”为武汉降温

 

  从武汉地图上看,未来的6个新城组群并不是连成一片的,一个新城组群与另一个新城组群之间,恰好被山体、湖泊、江河分割,像楔子一样插进武汉主城。不过,这些放射状生态绿楔却可以成为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自然的穿堂风可深入城市核心,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防洪与景观融为一体 “两江四岸”打造百里画廊

 

  “武汉江滩”成为全国闻名的城市防洪与环境综合整治典范,先后荣获全国人居环境奖、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国家建设部最高奖——鲁班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市政工程建设金奖等大奖。

评论文章:在宜居中感受“两型”

 

  武汉提出打造幸福城市,一座民生幸福的城市必然是宜居的城市,环境友好、适宜市民生活同时也是两型社会的应有之义,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条箴言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两型社会实践行·生态水网:

 

 

158亿开建全国最大生态水网 大东湖水网初具规模

 

  通江连湖后,从长江引来的活水将进入水网,在循环中逐渐转化湖泊的水质,再辅以水体生态修复,整个大东湖水网的水质将得到改善。专家预计,未来的大东湖,水质基本能达到三类水平。

 

截断290个排污口 “清水入湖”抢救湖泊生态环境

 

  实施清水入湖工程,是对湖泊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昨日,市水务局公布,“清水入湖”工程已截断290个排污口,每天减少入湖污水60万吨,大大缓解了湖泊的“伤情”。

 

携手保护湖泊 “爱我百湖”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爱我百湖”在全市掀起湖泊保护热潮。每一期活动的报名人数越来越多,参与者的范围越来越广,有学生、老师、公务员,也有商户、工程师、医生、自由职业者。

依法护湖 武汉湖泊保护地方法规国内最齐全

 

  湖泊周边禁止新建餐馆;区长就是“湖长”,湖泊受污,要追究“湖长”责任……这是我市新近出台的2部保护湖泊的地方性法规中的规定。记者昨获悉,我市已制定20多个与保护湖泊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广纳修复技术 “百湖之市”试验多种方式治污

 

  2009年在汉召开的世界湖泊大会上,来自全球的湖泊保护专家现场观看了武汉的湖泊保护方式。他们认为,“百湖之市”修复湖泊生态的技术可谓百花齐放,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先进的技术都可以寻到。

评论文章:保护水资源 改善水环境

 

  我们讲“资源节约”,不能忽视水资源的节约,我们讲“环境友好”,不能回避人与水环境的友好。武汉要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就必然要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上有突出表现。

 

两型社会实践行·循环经济:

 

 

循环利用资源 一年减少江城工业耗标煤1/4

 

  国电青山热电厂、武石化、武钢3家大能耗企业,彼此之间使用余热余气做原材料,一年可节省标准煤消耗300余万吨,成为江城最大的节能“蛋糕”。昨日获悉,三企“循环圈”正在推进,合作进入实施阶段。

 

武汉开发区跻身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队”

 

  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工业园建设步伐,武汉开发区呈现“经济发展加速、资源消耗下降、环境持续改善”的局面,至今因为污染问题拒绝40多个企业入驻,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62项科技助青山绿景苑小区全面节能

 

  记者走进青山区绿景苑小区时,居民们围坐在景观水池边,闲适惬意。社区负责人介绍,景观池里的水,其实就是居民家里排出的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变成中水,用来浇花绿化和养殖观赏鱼。

 

农业生态环环扣 武汉市30万亩农田得“甜头”

 

  如今,我市建立了循环农业示范点34个,循环农业推广面积30万亩,农村沼气用户16.2万户,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

破解“垃圾围城” 焚烧发电厂投用2座在建3座

 

  位于化工新区八吉府街的星火垃圾焚烧发电厂工地上,施工机械在加紧施工。按计划,这座我市第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明年底建成。而待到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部建成后,将能完全“消化”全市每日生活垃圾。

 

评论文章:循环经济引领持续发展

 

  武汉的循环经济,体现出许多与众不同。从目标看,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起点更高,目标更大;从内容看,武汉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涉及一系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不只在企业和产业之中,也在社会生活之中。

 

两型社会实践行·低碳生活:

 

 

日均12万人次租车 公共自行车让市民爱上绿色出行

 

  2009年5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同时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难题,我市中心城区便民自行车公共服务系统投入使用。3年来,市政府每年都将便民自行车建设列入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专班推进这项惠民工程。

为城市交通减负 2500名私家车主“邻里合乘”

 

  “邻里合乘”活动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予以报道。去年9月,法国动态基金会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 “城市交通出行创新实践竞赛”,常青花园“邻里合乘”等3个项目获奖。

政府贴钱回收废旧电池 一年少污染2个半东湖

 

  2008年7月,市政府以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废旧电池收集、储运和处理的回收再利用网络体系。当年12月,武汉“1+8”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在废旧电池处理上已先行先试。

响应“限塑令” 50万环保袋“袋动江城”

 

  常青花园“袋袋相传”“两型”社区建设基地的10余名环保志愿者,忙着用边角余料、废旧衣物等,制出50余件环保袋、手套和围巾,赠给社区居民使用。

 

评论文章:让低碳成为生活时尚

 

  让城市从路灯、建筑、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做起,都成为“两型社会”的典范,市民的生活也将在潜移默化中走向绿色环保,低碳就会最终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责编:李莉莉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