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汉口码头》重回蔡甸汉江边

2011-04-20 07:59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长江日报)庆和布店、惠和茶庄、钟表行、藕汤馆、米粉馆、包子铺……昨日走进拍摄现场,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便是这条“商铺”林立的“街道”。复古的桌椅、蒸笼,靠墙边搁置的扁担,还有墙面上印有旗袍美女的民国香烟、啤酒广告,年代感顿时迎面扑来。

 

  沿着青石板路再往前走,这才看到写有“汉口码头”字样的木质牌坊,穿过牌坊,便是绿油油的江堤与开阔的江面,有穿着戏服的群演驮着货物在主码头、副码头的跳台上来回走动。在牌坊一侧的江堤上,还建有一排旧时民居,堆满木箱、皮箱以及粮包的“德昌堆栈”,以及摆有三十多张竹床、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工棚”。最远处便是剧中“寡妇”菊姐的家,虽说简陋,但因其绝佳的地理位置还被戏称是“豪华江景房”。   

  按老照片“克隆”置景

  透过门窗即现江景,这其实是特别的设计,“即使是拍内景戏,画面背景也能透过门窗呈现出码头工人劳作的场面”。导演钱五一与美工李宪都是格外追求细节的人,“大年初二就开始了找景的工作,过程挺曲折,找了很多地方,要么水太高,要么坡太陡,总是不完美”,眼看要开机了,导演向李宪下了最后通牒,一天之内找到。“那天急得我凌晨5点就起了床,误打误撞逛到了这儿,没想到感觉相当好”。

  李宪介绍,他设计并搭建的“汉口码头”,就是源自于一张龙王庙码头的老照片,除了将牌坊上的字样有所改动,其他均是原汁原味的“克隆”。那条沿江而建、汇集各种商铺的街道,融合的是汉正街的气质以及河街的市民化味道。而细致到工棚、民居内的桌椅板凳、茶壶陶碗等大小“家具”,看上去都颇有年头,李宪称这其中“有做有借也有买”,“还有不少是附近居民家的‘私藏’”。

  而跳台上一盏古香古色的吊灯,也是李宪贡献的“私人收藏”,“这的确是民国时的产物,比其他的道具更合适”。就连寡妇菊姐家门口的那棵无名小树,都是他精心挑选移栽过来的,“很细弱,又有点沧桑的年代感,挺适合主人的身份”。

  导演戏称自己“疯了”

  昨日,剧组正在拍摄一组码头工人支持革命的戏份。码头工人为了支持民军,将清军囤积的粮食夺到了“德昌堆栈”,结果被清军发现,前来抓捕工人并要抢回粮食,一位老码头引爆了炸弹,与粮仓同归于尽。

  为了这场戏份,剧组专门建起了一座数十平方米的“堆栈”。记者看到,堆栈里存放着各式各样的旧皮箱、写有“汉棉”字样的木箱,以及几百个粮包,可一切才刚建好,就要在随后的一场爆破戏中全部炸毁,连记者都替导演心疼。

  “没办法,为了真实嘛。别人都说我真是疯了,会花这么多工夫和资金去造景”,钱导笑称。他希望用两千万的成本做出真正的大制作。就拿剧中大户蔡家举例,为了重现当年大民族资本家的风貌,剧组竟用了一个900平方米的大棚去打造,“要换成别的戏,这一个棚能搭四户人家”。

  就连昨日江面上停靠的几只船,也是钱导“踏破铁鞋”才觅来的。“这种木船如今已经不多见了,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几条,光租金就是千元一天,租来后我们还要加工桅杆、帆布、拆发动机”。钱导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他刚来武汉工作时,江面上有很多这样的木船,“很漂亮的风景”,他希望在剧中呈现出当年的记忆。“6月20日左右我们会拍一场大的码头戏,到时会找来60余条木船,重现大码头的气势”。

 

(责编:陈珂)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