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关注教育的人士认为:《科学》课在争议之后重新分科,是教育部门对公众呼声的合理回应,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必然选择。
“四合一”:《科学》课不“科学”
2004年9月,武汉在初中新生中开设《科学》课,目前大约有10万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由于准备仓促,开设之初,课程便遭遇了师资、教材和实验设备等多方面的尴尬。
各初中的《科学》教师都是原来分科教学时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老师,上大学时学的是本专业知识,对于多学科知识点,老师们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过程中,大家又不约而同地发现武汉版《科学》教材在编排、结构和知识体系上都存在一些缺陷,没有形成教学体系。
此外,各校原来的实验室都是按照分科教学的科目设置,没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实验仪器不全。而初中综合,高中又分科,无法对接的问题,在首届学习《科学》课的毕业生进入高中后即刻显现。
开设《科学》课无形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为保证教学质量,有学校分别让4个老师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而一些学生家长也很重视,甚至对应请了4个家教。这样就出现了8个人共教一门课的奇观。
此后,教育部门开展了市、区、校三级《科学》课师资培训,逐步完善学校的实验器材,推出《科学读本》和初高中衔接教材。然而,师资和高中衔接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本学期起,武汉各初中的《科学》课已悄然分科。
三套方案:《科学》课要改革
为保证课改的顺利推进,武汉市教育部门启动《科学》课改革。经过调研,该市近日提出三种改革方案,组织教育系统相关负责人讨论。
方案一:更换教材。根据方案,将继续实施《科学》综合课程实验,停止使用武汉版《科学》教材,另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其他版相关教材。
方案二:调整初中《科学》课程设置。根据方案,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按国家课程标准实施分科教学,《科学》综合课程则作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继续开设。
方案三:全市初中实施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国家课程分科教学,有条件的区、学校,经申报并经评估批准继续进行《科学》综合课程教学实验。
三套改革方案中,方案一虽然缓解了教材问题,但是师资、评价对接和实验设备等三个问题仍不能解决。方案三对于继续参与改革实验的学校来讲,仍然存在评价对接的问题。方案二是唯一没有被明确指出存在问题的。
据悉,一旦最终明确初中分科教学,现有的《科学》课由国家课程变成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武汉市政府将出资购买《科学》教材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在确保开齐开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科学》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将创造条件开设好,武汉版《科学》教材也将修订完善,体现地方特色。
此外,武汉市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教学指导意见,以及2009年、2010年中考改革方案。
理性回归:应试教育的选择
《科学》课即将进行重大变革的消息传开,老师、家长纷纷表示支持“分科”。
江岸区教《科学》的陈老师兴奋地说:“今后只用教一门课,轻松了许多,可以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学科教好。”
武珞路中学家长陆善峰表示,如果明确分科教学,孩子再也不用学习分科、综合两套教材和教辅,课业负担将大大减轻,期待早日改革,中考能够迅速对接。“分科教学是一种理性回归。”武昌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校长认为,《科学》课在初中阶段综合课程设置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现有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和高考模式都无法与《科学》课有效对接,因此这一做法并不符合当前的国情和教育体制。“回归到分科教学,符合学生利益、教育规律和教育政策。”
这位校长建议,分科教学后,应该降低部分学科的难度;在学科教学中,多开展探究性活动,少讲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