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身青年的婚姻乱想

2006-04-22 08:51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据QQ论坛] 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开始,以别人有意为自己介绍女朋友为标志,我的“个人问题”初露端倪。一个朋友说,“个人问题”久拖不决会变成棘手的“社会问题”。对这句话我现在算是有了一定的切身体会。在29岁高龄以纯正的单身状态春节回乡省亲,长辈亲戚团拜或老友同学聚会时,对婚姻和拍拖状况的询问、建议成了对我聊天的最hot话题,谈及率远远超过禽流感、春运等其它社会热点。由此我认识到,我的“个人问题”已经顺利实现了向“社会问题”的转变,正备受广大热心人士的关注。

  既然把问题带给了社会,那么自己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趁着春节假期的空暇,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相关问题和其解决之道。

  问题一:我为什么能持续保持不结婚也无GF的纯正单身状态?

  首先排除自己存在找GF的客观致命缺陷,如:身体残疾,身染顽疾,长相奇丑,身材矮小,发育不全,智力障碍,学历太低,家境贫寒,收入微薄,人品败坏等。接着寻找自己具有的客观优势条件,为避免有偿新闻变相广告违背发帖的职业道德在此我只提一点,我身高184cm,能满足绝大多数女生对男朋友身材的哪怕是较“高”的要求。通过对客观形势的分析,我认为客观并非造成我单身状态的主要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主观。

  主观上问题的来龙去脉大致应该是这样的:

  从前(套用经典的故事开头方式),我曾经很渴望有一个彼此相爱的女朋友,有一段韩剧般挚真唯美浪漫动人的人生爱情经历;而且我心里也曾认定“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必须和自己相爱的人才能结婚。只是我在严禁爱情的学生时代谨遵师长教诲坚持身心不出轨,而在解禁后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恋爱的花样年华。“这样”的原因包括长期“禁爱”导致这方面心理的畸变、技巧的缺失、竞争力的减弱等:“那样”的原因譬如我骨子里是一个有些追求完美的、却又清高内向缺乏自信不会主动的人。于是爱情皮之不存,婚姻毛将安附?那时候我还相信这个世界上注定有一个人是我命中的另一半,只要耐下性子等待她就一定会出现。然而这种守株待兔式等待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便是等你等到花儿也谢了却连兔毛也没见过一根。因为年轻——有青春加不懂事——那个时候我是很不屑于“相亲”的,我不喜欢这种缺乏浪漫、人为安排的“计划经济”模式。碍着中介(介绍人)的面子或本着自己的好奇心也参加过几次海选初试(见了几个女生),却几乎都像肉眼观测哈雷彗星——估计这辈子也就见那么一次了。

  等待没有结果,相亲没有情趣,痛失花样年华,心态悄悄改变。有个词“变态”——我估计它的本意应该源自物理学,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或液态变成气态或其它类似过程——现在常用来骂人。但是骂一个人从固态变成了液态或气态吗?这是不可能的嘛!所以我觉得说“变态”,抛开其贬义,可以理解为“心态变了”——倒过来简称正是“变态”。据说大龄单身男女,尤其是女,都有点点的“变态”,若照我的理解,倒是可以接受的。其实结了婚的男女,更是肯定“变态”,只不过他们的心态随着从单身到婚姻的状态变化而变化,是理所当然。而大龄单身男女状态未变心态变,更合我所谓的“变态”理念。那么我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我现在越发习惯于一个人自由的生活。有一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传说这首诗是革命诗,我却怀疑它出自一位独身主义者之手,后被革命志士们借用的。因为它对自由的看重和高扬,正是如我般单身人士逐渐体验到的独身生活的精髓和魅力。我现在简直不敢想象:和另一个人住在一起,吃喝拉撒睡,在屋子里干任何事情都得顾虑到她的想法和存在。

  其次在新时期新思想的熏陶下,我实现了观念上和行动上的一些转变。通过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开拓创新,我探索出一条感性(指感情和性,下同)问题的新出路,开辟出一片感性生活的新天地,营造出一派感性事业的新局面,并由此较好的解决了单身状态下必须处理的心理身理问题。

  第三我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变化。概而论之,就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了。这大概是单身男女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人事经历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以上三个变化了的主观心态,第一、二个正是目前导致、并阻碍解决我“纯正单身”这一“社会问题”的两大症结,第三个却是成就本文的思想之根动机之源。在它理论光辉指引下,我仿佛已经看到一条突破单身诱惑实现家庭梦想的康庄正道。所以,下面的段落将重点在这一方面。

  问题二:我为什么有必要结婚?

  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或者曾经有没有过我这样的疑问。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珍爱健康,洁身自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计划生育,利国利民”、“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些妇孺皆知童叟无欺的话语都揭示着一个道理:人为什么有必要结婚,难道还需要可行性研究听证会论证吗?可是我确实想在这里认真研究和论证一下,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很多司空见惯稀松平常理所当然轻而易举的事,一旦认真起来,也是不平常和不好办的。牛顿不就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吗?

  细想起来,结婚本应该或即将应该给我带来以下好处:如果我早点结婚,像和我同时进单位的“早婚”同事那样,我可以享受福利买房末班车;如果我已经结婚,我可以获得社会和单位给已婚者的额外权利与实惠,如婚假、以家庭为理由的事假、单位活动家属免费参加等;如果我已经结婚,我可以花同样的钱办更多的事,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为两个人做饭吃、共用房子车子电视冰箱空调等基础设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腾出更多资金另谋效益;如果我已经结婚,我就不用再承担大龄未婚者的无形压力;如果我已经结婚,我也不用偶尔想到年老感到担心……总而言之,结婚就像资产重组高校合并,会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和广阔的未来前景。

  以上道理都是非常实际的。前文已说明,我有三个变化了的主观心态,由于没有品尝过爱情带来的任何甜头,要推动婚姻预案在我思想斗争的民主投票中获得通过,第三个心态必须手握压倒性优势的理由,才能战胜占2/3多数的受惠于单身而反对结婚的另两个心态。这个“杀手锏”理由就是:婚姻带来现实的利益。在现实面前,其它想法心态都可按“不切实际”论处否决。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得我即便没有爱情基础没有热烈渴望,也有必要结婚。

  从自我为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广泛意义的理性认识来看:首先,婚姻本来就是很现实的一件事。人们少不更事没考虑婚姻时谈的“早恋”、“初恋”,都是纯情的唯美的,可一旦长大懂事后考虑婚姻谈的恋爱,很难一点不去理会对方的工作职业、家庭背景、发展能力之类。人们结婚古时候要得到家族社会的认可现代需要进行国家法定登记,其目的终究是为了处理与婚姻联系的财产所有与继承、家庭收入分配、抚养后代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第二,在许多父母看来,儿女有了一个好工作和一个好婚姻,就基本不用再为他们操什么心了,可以安享天年了;中国有句老话“成家立业”,也把家庭、事业并列为人生的标志性大事。既然婚姻和工作常常相提并论,说明它们对人的意义有可比性,分析起来:工作给人带来现实收入,是现代人获得生存物质基础的首要手段;婚姻给人带来其它权益,是现代人符合社会规则的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所以从基本面上说,婚姻和工作一样,是一种现实需要。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经过上述认真思考,上帝笑了,我也笑了——因为我对婚姻的必要性终于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可谓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至此,我觉得自己不能再一味的等(等着结婚对象出现)、靠(靠自我感觉取舍结婚对象)、要(要有爱情才结婚),而应以大学毕业找工作那样的积极性和紧迫感,那样的热情和斗志,那样的精神和行动,去找寻我的婚姻。

  问题三:我准备怎样找到婚姻搞好婚姻?

  通过回忆大学毕业找工作时的一些理念和体会,我发现对于寻求婚姻同样具有指导借鉴意义。例如:

  多参加“双选会”“见面会”,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我要改变对“相亲”、“征婚”的陈见,积极踊跃的去参加“面试”,“好单位”的机会一定要珍惜,“差单位”的经历就当锻炼。

  正确认识自己,避免“眼高手低”。我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不再追求完美。就目前的实际,我将“心好、爱我、有钱”作为结婚对象必须满足的条件,其它方面不再提指标性要求。

  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为现实的需要或为缓解过大的压力,有条件时可以先仓促结婚,对付燃眉之急,之后再从长计议,考虑“离婚”或“换人”。由于离婚同跳槽一样,正被越来越多现代的人理解和接受,所以怎样充分利用好这一新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是值得每一个大龄未婚人士思考的问题。有分析说,人们一般认为离了婚的人需要一段时期的“疗养康复”,而且出于礼节大多不会纠缠于他们的婚姻这一不快话题,所以离婚者的婚姻压力会比大龄未婚者小得多。至于“换人”,只要二婚三婚最终幸福圆满了,流言旧事也就毫无意义了。其实无论仓促与否,每个人在结婚时适当考虑些离婚的后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绝对有益无害。

  把职业和事业分开。职业和事业是可以不同的,这个观点现在并不新鲜。职业是赚钱谋生的手段,事业是人生意义兴趣的追求。职业与事业一致自是最好,若不一致,只要区别对待,协调好关系,两者也有可能相得益彰。在我看来,婚姻好比职业,爱情好比事业。婚姻是现实的、生活必需的;爱情是理想的、精神追求的。两者结合当然完美无缺,但如果两者确难实现统一,也可以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灵活处理嘛。据说,有的同性恋者专找一个异性的同性恋者结婚,既实现了婚姻需要又可各自再寻真爱,算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案例”了。此理论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当结婚对象需要在物质和感情之间两难选择时它可以作为“决策依据”之一。

  “找工作”对“找婚姻”有借鉴意义,做好一份工作和搞好一段婚姻,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前曾听说过“经营婚姻”的提法,既然婚姻有时现实得如同一份职业,不如干脆对其进行当世时兴的“职业化改革”吧。我理想中的职业化婚姻首先必须讲究“职业道德”:不管爱不爱对方,只要在结婚以后离婚以前夫妻双方就应该各自尽好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像具有职业精神的员工一样,即使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拿了工资也要忠诚敬业的搞好本职——借用倪萍老师曾在广告里认真告诉我们的:“这也是一种责任”。另一方面,婚姻的“职业”性质使得夫妻关系更加自由灵活松散,在“做好本职工作”以后,双方不应该再强求相互的完全占有,如同职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之余人们有权发展个性兴趣、自在娱乐休闲。职业化后的婚姻更类似于商业合作,双方因为现实的需要走到一起,为了“利益双赢”的共同目标,这样简单明确的基础关系降低了主观情感、新旧好恶等复杂易变因素对婚姻影响的风险。此外,职业化婚姻中应鼓励夫妻参照商业合作模式签订“合同协议”——正式或非正式的达成一些约定或默契,建立起新型家庭制度。以上述同性恋者间的婚姻为例:按照传统观点,结了婚再去找其他情人是非常忌讳的,会严重破坏夫妻关系;但如果结婚时双方有“合同条款”对这一行为做出了许可或规范,彼此都早有准备与共识的条件下,只要严格按合同办事,对婚姻也就没有过错和影响了。

  到这里,我的有关“单身”、“婚姻”的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似乎就已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了。经过这番brainstorm式思考,各个问题好像都有了些眉目,解决由我“个人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应该指日可待了。念及此,我又欣慰又兴奋,于是生发出一股冲动:把自己的思想成果同广大惺惺相惜的大龄单身青年共分享。不过最后,我想引用一句“名言”(著名的语言)作结,以便为本文更添精彩的一笔画上圆满的句号,并与亲爱的读者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入“世”,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吴敏)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