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分级:把节目交市场控制
据和讯博客 1996年12月,美国电视中出现了15秒的节目分级提示。次年1月,这套由美国国家广播协会、美国有线电视广播协会和美国电影协会共同制定的电视分级制正式推行。除了新闻、广告、纪录片和体育节目之外,每隔一小时屏幕的左上角就会出现正在播放节目的级别。从2005年开始每次插播广告结束后也会出现这个提示。
80年代之前美国电视禁忌极多,随着电视的发展这些禁忌成为很大的束缚,分级制度应运而生,使得电视人在制作上可以放开手脚,把控制的包袱丢给了播放环节。
这套制度以是否适宜儿童观看为标准,性、粗口和暴力内容是评判的主要内容。分为Y(适合所有儿童)、Y7(适合7岁以上儿童)、G(基本适合各年龄段)、PG(儿童需要家长指导观看)、14(14岁以下儿童需要家长指导)、MA(只适合17岁以上成人)六个级别。1997年2月在NBC播放的《辛德勒的名单》是第一个MA级别节目。但是与美国电影分级不同的是,并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对电视节目划分级别,这个工作由节目制作公司和电视台自觉完成,是一种市场自律,因为一旦违背了这种自律招来观众投诉就会流失广告客户。
2000年开始,对电视节目内容实行过滤的“V芯片”被要求加入所有电视机中,父母根据孩子年龄设定V芯片过滤的级别,一旦他们不在家孩子打开电视,V芯片会自动屏蔽限制级别的节目。
这样一套制度也并非万无一失,那些直播节目时不时都会出点意外,最臭名昭著的一幕就是2003年在超级碗的珍妮。杰克逊露胸事件,堪称美国电视史上最大丑闻。
“其实美国电视实行分级除了社会责任感之外,另一方面就是电视人自己为了获得更宽松的创作空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向记者介绍。
中国的电视分级制曾经在2004年被热烈讨论,随后即偃旗息鼓、至今并没有确切消息,苗棣认为以目前中国对电视持比较谨慎的控制态度,实行分级制还很遥远。
(责任编辑:王云)